兄妹创业打拼公司将上新三板

王敏王芳瞄准助听器行业决心创立中国品牌

2018年08月17日东江时报策划君
字号:T|T
王敏(右)在公司生产车间查看新设备运行情况。

王敏(右)在公司生产车间查看新设备运行情况。

人物简介王敏和王芳    一对来自湖南株洲的兄妹,哥哥王敏出生于1975年,妹妹王芳是个80后,两人2009年来到惠州创业,从事助听器生产行业。他们从家庭作坊做起,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员工增至200多名,已获批挂牌新三板。

人物简介王敏和王芳 一对来自湖南株洲的兄妹,哥哥王敏出生于1975年,妹妹王芳是个80后,两人2009年来到惠州创业,从事助听器生产行业。他们从家庭作坊做起,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员工增至200多名,已获批挂牌新三板。

王敏和妹妹王芳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

王敏和妹妹王芳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

王敏对待员工像家人一般,经常组织开展亲子活动,还亲自参与其中。

王敏对待员工像家人一般,经常组织开展亲子活动,还亲自参与其中。

策划君说:

在惠州仲恺,有一对来自湖南的兄妹,他们瞄准助听器行业,把一个家庭作坊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并且打算创立自己的品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创业故事。

“航母高铁飞机都可以‘国产’,一个小小助听器的芯片却要依赖进口。”这是去年11月央视财经频道《对话》之《养老制造业之问》节目里的一句话。这句话说到了王敏和王芳的心坎上,也道出了国内助听器行业当前的无奈。

王敏和王芳是来自湖南的两兄妹,他们于2009年来到惠州创业,从事的正是助听器生产行业。他们从4个人的家庭作坊做起,经过努力打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年收入5800万元。可公司生产的助听器,全部是代工外销产品,没有一只是在国内销售的。王敏和王芳深知企业的责任,他们也正是从2017年起,开始调整战略,投入研发力量,致力创立中国助听器品牌,让更多国人用上实惠舒适的国产助听器,告别无声世界。

理念

一家人一起拼一起赢

8月12日上午,周日,位于仲恺的惠州市锦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片欢声笑语。这里正在举行第二届亲子趴活动,这一届的主题是“锦好学堂”。20多位孩子换上古装,与父母一起吟诵古诗,游玩嬉戏。王敏和王芳也带着各自的孩子参与其中,玩得不亦乐乎。

游戏开始的时候,王敏带着孩子玩得很投入,笑声爽朗。两个游戏之间的休息时间,他会退到角落里,看着这一群“家人”,若有所思。

是的,作为公司董事长的王敏总是喜欢把员工称为家人。“我们开会的时候,他都是说,家人们好。”该公司品牌运营总监姜绚丽说,“王董总说公司是个大家庭,我们是一家人。”

亲子趴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参观公司以及自己的办公场所。在公司的宣传长廊里,写着这样一句话:“公司愿景:一个梦,一家人,一起拼,一起赢。”

亲子活动的缘起,就是因为“一家人”。“我想让孩子们看看父母工作的地方,了解父母在这个家的情况。”王敏说,第一届亲子活动是去年举行的,今后他不仅要把亲子活动一年年举办下去,还要邀请员工的父母也来参观公司,看看儿女们的工作环境。

王敏于2009年来到惠州创业,在家人和亲友的支持下,从家庭作坊做起,一步步走到今天。他感激家人,即便如今公司已有200多人,他还是习惯把员工当成一家人,并把“员工的幸福就是企业的幸福”当作公司宗旨。

创业

从事外贸工作发现商机

不过,家人对王敏的支持,是从反对开始的。

王敏老家在湖南株洲,出生于1975年。王敏的父亲开着一家预制板厂,家里经济条件在当地算是

不错的。王敏毕业后在父亲的厂里工作,工作生活比较安逸,但王敏不甘心。

“我出去谈工作,别人总称我为‘某某的儿子’。”王敏说,“我父亲是那种思想很传统的,即使我做出了不错成绩,他也几乎不表扬我。”

家里一切都好,但王敏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决定出来闯闯。王敏家里兄妹两人,作为长子,父母都希望他留在身边。王敏的母亲反对最强烈,她总跟王敏说家里房子都建好了,找个人结婚生子安稳平淡过一生,不是很好吗?可20岁出头的王敏如何听得进,他最不想要的就是一眼看到头的生活。

王敏还是出来了。可外面的生活,也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美好。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他到过广东和江西,去打工,但没有找到合适的,都是做不久就离职了,他尝试创业开厂,但因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直到2004年在深圳找到了一份外贸的工作,才算是暂时安定下来。

王敏做的是电子产品行业的外贸,在这个过程中,因有一位客户要找助听器,他开始接触到助听器行业。王敏对助听器并不陌生,他的奶奶因年老失聪,就曾佩戴过助听器,但那个助听器噪音太大,奶奶戴得很不舒服。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售卖的都是国产助听器,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售价便宜,但噪音大,佩戴不舒适,市场不大。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外助听器品牌陆续进入中国,采用的是可编程数字技术,噪音低,佩戴舒适,但价格昂贵,一般要数千元至数万元。不过,这些国际知名企业的到来,也推动中国助听器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王敏在为客户找助听器的过程中,还渐渐了解到,国外助听器市场庞大,而国内的助听器行业刚刚起步,也没有知名的品牌。王敏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

同时,王敏心里也有了一个梦想:“让更多像奶奶一样的老年人,用上便宜舒适的助听器,告别无声世界。”

发展

兄妹分工合作 公司慢慢起步

有梦就去追。2009年,王敏决定自己创业。这一次,父母嘴上说着担忧反对的话,实际上他们都知道阻止不了王敏,只好想尽办法去帮他。

从前反对最强烈的母亲,帮王敏找了个得力的搭档——— 王芳。王芳比哥哥小几岁,是个“80后”。“当时我在一家外贸公司做得好好的,我妈就叫我辞职,回来帮哥哥创业。”王芳说,“我妈就认一个理,既然开公司是做外贸的单,而妹妹就是做外贸的,为什么不找自己人呢。”

当然,在听完哥哥创业的思路后,王芳也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个商机。于是兄妹俩一拍即合,来到了惠州。之所以选择惠州,是因为王敏觉得这里离深圳近,而且电子产业发达,适合创业。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买了设备之后,手头资金有限。没有厂房,就租了间几十平方米的房子;没有生产线,王敏的爸爸就用以前学的木工手艺打了几张桌子;请不到工人,王芳就找了丈夫的哥嫂来帮忙。就这样,2009年10月,公司成立了,老板加员工只有4个人。

王敏和王芳给公司取名“锦好”,这来源他们老家的一个方言词语,意为“一直都好,越来越好。”

因为王敏和王芳都做过外贸,找客户不算难,最难的还是技术。王敏在决定做助听器之前,已经专门去学习并掌握了不少电子产品的生产知识,但这还不够。为了更好了解和掌握助听器的技术,王敏从国外购买了不少产品进行研究,然后带着家人开始模仿生产。可助听器虽小,零部件却不简单。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零部件,王敏多次往返深圳华强北赛格大厦,一个个摊位寻找与配对,直到找到合适的为止。

创业初期,兄妹俩就基本做好了分工,王敏管生产管技术,把握大局,王芳负责采购和推广。那段时间,兄妹俩都忙得团团转:白天当生产员,和亲友一起在车间做产品;晚上当业务员,通过网络和国外客户沟通,推广产品。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公司慢慢起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

成长

重质量守信用 用心维护客户

不过,兄妹俩不敢松懈,他们知道产品质量是公司的核心,只有不断学习改进,才能不断提升发展。创业初期,两兄妹就像“空中飞人”,经常飞到全国各地和国外,参加电子展销会。一方面展示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了解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公司的产品质量。

每拉到一笔订单,两兄妹就会非常用心去维护客户,努力把短期客户变为长期客户。有一次,王敏发现一个西班牙的客户收货后,没有再像往常一样下订单了。王敏觉得奇怪,就打电话过去了解情况。结果对方说,对产品无话可说,并表示以后不用再联系了。

“我不怕客户找麻烦提意见,最怕的就是客户什么都不说。”王敏说,“不知道问题在哪,也就不知道如何改善。”

通过电话和邮件都无法联系上这位客户后,王敏决定让王芳到西班牙和客户面谈。“这位客户当时算是我们的大客户,更主要的是,我们想知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王芳说。

可到了西班牙,王芳还是联系不上对方。王芳根据合同上的公司地址找过去,才发现这是个注册地址,公司并没有在这里办公。然后她又根据收货地址找过去,发现是一个仓库,还是没有找到客户。王芳都快绝望了,她给客户发了封邮件,详细说了她到西班牙的情况。最终,在仓库工作人员的帮助和邮件的作用下,王芳终于在到达西班牙的第三天见到了这位客户。

“我俩一见面,就好得跟两姐妹似的,完全不是电话中那种冷漠的语气。”王芳说,“隔着千万里,有些东西电话是说不清的,还是得当面谈。”

因为该客户曾到中国留学过,王芳和她聊天也很有共同话题,面谈进展顺利,对于客户提出的产品意见,王芳也保证改善。就这样,王芳顺利留住了客户,并一直合作到现在。

如今在公司里,维持数年稳定合作关系的客户不在少数。“欧美的客户很重视诚信的,只要你的产品质量有保证,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合作伙伴的。”王芳说,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公司非常重视客户意见,并且信守承诺,严格按照客户要求把产品质量做到最好。“我还有好些客户,从没见过面,却合作了数年,关系良好。”

就这样,兄妹俩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带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创新

敢于否定自我 公司脱胎换骨

短短几年,公司销售额达数千万元。“我当时还真有点自满了,但我哥不一样,他觉得目前公司运作不够规范,要改革创新。”王芳说,王敏提出的“新政”,让公司“脱了3层皮”。

王敏的改革,首先向家人 “开刀”。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许多亲戚纷纷加入其中。对于招募亲友,王敏是“举贤不避亲”的。“在创业初期,他们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不计得失,为公司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王敏说,但随着公司的发展,有些技术问题他们解决不了,必须要有更专业更优秀的人加入。

王敏招聘了一些工程技术研发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但这些专业人员干不了几天,就被二三十人的“亲友团”赶走了。“他们不愿意接纳外人,不愿意被外人管。”王敏说,“我招回来的人被赶跑了不下10个。”

为此,王敏先用了软的对策。每周搞一次家庭聚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灌输公司要发展壮大,就得招更专业更优秀人才的观念。一段时间下来,还是有些亲友不认可,王敏就来硬的了:“谁不同意的,就请他离开公司。”软硬兼施之下,公司终于招募了一批新鲜血液,充实了研发和管理团队。

之后,王敏再实施第二步,规范公司运营,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财税方面。供应商和客户被要求提供正规发票和证照,否则就不再合作。这一条政策,王敏同样是软硬兼施,最终换掉了一批客户和供应商,留下的员工也是认可公司理念的。

一番改革下来,公司虽然“掉了3层皮”,但也“脱胎换骨”上了一个台阶,找到了更好的员工,也遇到了更好的客户,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最近几年,公司先后与印度医药巨头APPOLO、美国零售药店巨头CVS、法国商超巨头家乐福建立合作关系,并先后在印度和厦门成立了分公司和研发团队,拥有多项产品专利。截至去年,该公司业务遍布欧美、南美、中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

2016年,该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该公司被认定为仲恺高新区“瞪羚企业”。与此同时,公司搬迁到新厂房,德国一家公司入股,该公司成为股份制公司,员工也增至200多名,王敏成为董事长,王芳任总经理。

计划

创立自有品牌让百姓用得起

不到10年,兄妹俩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就连对王敏一向鲜少称赞的父亲也表扬他 “做得不错”。但王敏知道,他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纵使我公司生产的助听器卖到世界各地,也没有人知道这是‘锦好’生产的。”王敏说,“因为公司做的助听器产品都是代工的,而且在国内的销售几乎为零。”

“这些年,我们只是积累了财富,没有创立品牌。”王敏说,不仅他的公司如此,国内的许多生产助听器的企业,也大多以代工为主,而国内的助听器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外国品牌的助听器,好一点的都要数千元到数万元,普通老百姓用不起。”王敏说,助听器的关键在于芯片,所以去年以来,他就调整战略,加大研发力度,决心做中国最好的助听器。

为了提高公司研发能力,王敏下了不少功夫。他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先进生产设备,注册了商标,给产品设计了新的LOGO。同时,王敏还组织研发人员多次到国外先进企业学习,与国内高校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今年还依靠国家“蓝火计划”,引进博士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以更好地研发出适合中国人语音语调的助听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作为内销的助听器已开始投入生产,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预计今年底就可上市销售。王敏说,批量生产的助听器主要是针对轻度和中度耳聋的老年人,价格相对便宜,下来公司也计划针对重度耳聋者推出可定制的助听器,“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人可以像佩戴眼镜一样,佩戴适合自己的助听器。”

“我相信,即使我们不去创这个品牌,也总会有国内的其他助听器企业去做。”王敏说,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国内经济的增长、消费能力的提升,助听器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一定会出现国内品牌的。

王敏说,此前他看到商机,做出了好的产品,如今他也要抢占先机,让国人用上更好的国产助听器。

王敏决定利用资本市场,把企业做得更大,把产品做得更好。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年7月公司新三板挂牌终于获批。“我们将成为国内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助听器企业。”王敏说,上市之后,公司也会寻找合适的标的,通过并购不断壮大公司实力,研发和生产出更适合国人的助听器,让助听器不再是老年失聪者的奢侈品,帮助更多人告别无声世界。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骆国红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对话

谈企业管理

“有幸福感,才有前行的动力”

东时记者:从家庭作坊到数千万资产,在这个创业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王敏:其实我现在回想起来的,都是幸福的感觉,创业过程的艰辛若不是今天接受采访提起来,我基本都不去想它了。我觉得有幸福的感觉,才会让人有不断前行的动力。

东时记者:正是因为这种想法,你把“员工的幸福就是企业的幸福”当作公司宗旨?

王敏:是的,不仅老板要有幸福感,员工也要有幸福感。我希望每个来到公司的员工都是有成长,有收获的,大家是一家人,一起干,一起赢。即使将来员工离开公司了,我也希望他是很多人要的。

东时记者:员工在你的公司成长起来了,你不想努力留住他们吗?

王敏:这个问题要辩证来看待。我们很珍惜老员工,也针对老员工制定了一些福利,如任职满3年奖励金戒指,任职满五年奖励铂金戒指等,以此增强员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我们也认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对公司并不是坏事,有进有出,才能激起浪花,才会不断向前。如果一个公司全是老员工,难免会缺乏创新力。

谈兄妹合作

“我们兄妹缺一不可”

东时记者:你和哥哥的感情应该很好吧,愿意放下自己的事业来和他一起创业。

王芳:我们家就两兄妹,感情好自然是不用说的。我为了公司,到现在和丈夫还是两地分居呢。

东时记者:丈夫在哪里工作?

王芳:他一直在湖南,我带着孩子在惠州,当然,每个月我们都会见面,或者是我

会回去,或者是他过来。

东时记者:作为一个女子,整天在外打拼,飞来飞去,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王芳:这一点我还是比较注意的,我经常出差都是带着一大家子出去的。比如我们在印度建立了仓库,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印度,我就把爸妈和孩子都带过去了,工作之余就和家人一起游玩,也算是工作家庭两不误了。

东时记者:和哥哥一起创业多年,你认为哥哥是个怎样的人?

王芳:他做事特别认真,经常走出去学习,见识广,想得长远,就是运筹帷幄的那种。

东时记者:王董呢,你觉得妹妹是个怎样的人?

王敏:我妹妹敢冲敢闯,做事爽快灵活,公司在外面的很多事情都是她搞定的。

东时记者:可以说是兄妹两人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成就事业。

王敏:对,我们缺一不可。

谈社会责任

“企业要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东时记者:我看到公司的陈列室里有不少荣誉,都是与公益有关的,能具体谈谈吗?

王敏:企业创立初期,满足的创业者个人的需求。如我创业之初就是为了看到商机多赚钱。企业再发展大一点,我就会考虑到身边人的需求,因此我会注重员工的想法,让他们在公司获得成长和幸福感。企业再发展下去,我就开始考虑社会的需求了,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东时记者:对于社会的需求,公司都做了哪些努力?

王敏:一方面,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如我们研发生产适合国人的产品,就是为了满足老人失聪者的需求,让他们用较低的价格就可以告别无声世界。同时,我们还考虑到同行的发展,比如我们于2014年7月联合惠州10多家企业创建惠州市网商协会,吸引了90多家惠州本地企业入会。王芳还在惠州市网商协会成立商学院并担任首届商学院院长,将我们公司研发的员工绩效管理体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会员单位,大家抱团取暖,合作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东时记者:另一方面,就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了?

王敏:对,我们会尽力回馈社会,帮助更有需要的人。从2014年开始,我们拿出公司的产品参加慈航公益义卖活动,义卖所得全部捐助慈航公益开展公益事业。我们还捐助江西赣县沙地镇一小学,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今年我们还与东江义工队开展公益合作并提供资金支持。接下来我们还会成立公司的志愿服务队,深入贫困地区,为有需求的老人免费验配合适的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