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两套《辞海》

惠州日报2019年06月09日

我家有两套《辞海》,一套三卷本,放在老家的书房中;一套缩印本,放在女儿小家的书房里。

应该说,为了购买这套三卷本的《辞海》,我可是付出了一些代价的。

大约是1979年国庆后的一天,县新华书店的征订员来到我所供职的县中学征订图书。来人说,被查禁的《辞海》将要修订后出版了。书店将按照征订数量来进书。一看递过来的价格,这三卷本的《辞海》定价为55元。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点钱可不足挂齿,不过,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却是一笔大钱。要知道,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没有转正的我,月薪只有区区29.5元呀。每月扣掉水费、电费、房租费后,领到手刚好29元。这点钱,除了维持基本的温饱生活外,最多有几元十来元的节余。要订购这套当时价格不菲的书,得有一定的勇气才行。不过,对于师范毕业刚刚走进这所文化积淀丰厚学校的我,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需要“充电”。向书本学习,自然是最好的方式。作为收集了大量人类文明成果的《辞海》,在我看来,不但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补充我学识的书。因此,在犹豫了十来分钟后,我咬咬牙,在征订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然,为了尽快攒足这笔钱,只好节衣缩食了。一段时间,我的三餐除了米饭和素菜,就没有敢吃点自己喜好的回锅肉了。每天到食堂打饭时,闻到从厨房里飘出来的香味,口水直冒。只得悄悄地拼命吮吸几口,然后端着饭碗匆匆离开,回到自己的寝室,深怕经不住美味的诱惑,又去买回锅肉。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约三四个月时间,终于把55元购书款凑齐了。春季开学不久,三大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辞海》也来到了我的案头。

不过,这套《辞海》还经历过一场劫难。1981年夏天,妻子的哥哥来学校时,看到了这套《辞海》,爱书的他,就提出借去看一看。不想,没过几天,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降临了,一夜间,县城的许多街道淹没。妻子娘家二楼也进了水。这下可急坏了全家人,要知道,在那里,有岳父多年收藏的线装书;在那里,也有妻兄、妻弟购买的大量书籍、书画作品;当然,还有我辛辛苦苦攒钱购回的这套《辞海》。正在这时,妻子最小的弟弟听说家中的书还没有抢救出来,便“游”进了家里,然后把包括我的《辞海》在内的一批图书,放在一块木板上“运”了出来。木板,经过洪水的浸泡,也让不少书打湿了。所以,至今那套《辞海》也留下了不少水渍的印迹。经历了这次灾难考验的《辞海》,让我格外珍惜。

而那套缩印本《辞海》,则是一家报社给的“奖品”。不过,从拿回家那天起,就不属于我拥有,而是成为女儿专有的书籍。

那是1989年的夏天,作为省报的骨干通讯员,我受邀参加一个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主办方特意向每位与会者赠送了一部收音机、一本《辞海》。收音机早已经不知踪迹了,而这本《辞海》一到家,就让刚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抢”了过去,放到自己的房间了。以后,这本《辞海》又跟随她来到上海,陪伴她在这里度过大学、研究生岁月。参加工作后,这本《辞海》又与其它书一道,空运回家,从此置身于她的书柜里,成为她永远的珍藏。(贾登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