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盖仔狮 香港民俗巡游显身手
有400多年历史,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稔山盖仔狮传承人陈志豪表演拳术。

稔山长排盖仔狮参加香港民俗巡游活动。
近日,香港惠东同乡总会在香港东区筲箕湾、柴湾举行一年一度恭贺谭公宝诞大型民间民俗巡游活动。香港惠东同乡总会的巡游队伍阵容庞大壮观,一路彩旗飘扬,舞龙、舞狮及武术队表演等,吸引了沿街两侧民众驻足观看。活动邀请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东稔山长排盖仔狮参加表演。惠东稔山盖仔狮传承人陈志豪当天展演了盖仔狮和醒狮、武术等民间艺术,为活动助兴,增添了惠东乡情文化元素。
舞狮作为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中以长排村红额青面的“盖仔狮”历史最长,被当地群众尊为“狮王”。盖仔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逢年过节、喜红庆典或有重大活动,都用狮班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目前,稔山长排盖仔狮已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眉宇间写有“王”字 在狮班地位最高
陈志豪介绍,据考证,盖仔狮源于明清时期,叫法甚多,古称“金狮”,台湾同胞称作“感仔狮”,香港同胞称作“貔貅”,由福建传入陆丰、海丰、惠东稔山、港台地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尊称为狮王。盖仔狮造型古朴,与其他狮最大的不同是其红额青面,头部状似锅盖,因而得名“盖仔狮”。细看其面部,口阔目大鼻短,眉宇间写有“王”字。“虽其貌不扬,但盖仔狮在狮班中地位最高。”陈志豪说,其他狮队与之相遇,必须向盖仔狮行参拜大礼,绕侧而过。在粤东地区有“红额青面,狮班免掠”之说。“免掠”是“不用比”的意思,可见其武艺高强、地位崇高。比如,不论哪个村若有盖仔狮在表演,其他狮类是不敢进村的,只有等“狮王”表演结束离开方敢进村。反之,其他狮类在一个村里表演,如果“狮王”突然闯进,只有自觉中止表演,选择离开。其他种类的狮班与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边让道等候“狮王”通过,有的干脆改道避之,可见盖仔狮地位特殊。
上半场“行狮” 下半场“打拳”
据介绍,长排盖仔狮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见长,在高亢粗犷的铜锣皮鼓伴奏下,抑、扬、开、合、滚、跃、抢……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表演方式, 舞狮表演分两部分进行,上半场“行狮”,进行狮舞表演,下半场“打拳”,即武术表演。通常以农村的晒场、空地为表演场所,由一人舞动狮头、一人牵动狮尾。在大锣、大鼓、大铲的伴奏下开始舞狮,先朝天拜三下,接着绕圆场和朝场地4个角落觅食,然后在场地中间舞弄,表演内容分为大小门、参神、踏七星、踩八卦、打四门、瞌狮、睡狮等,动作风趣,伴有喜怒哀乐的情绪。
长排人称舞狮为“打虎狮”,打者,武也,由此可见长排人对武术的重视。下半场的武打表演先后表演单人打拳、双人对打表演,也有单人棍术、双人对打棍术、搬刀、舞尖串、尖串对铁尺、辗藤牌,最后是集体持棍对打,随着吹、打乐节奏的加剧形成表演的高潮,场面异常激烈、逼真。以上表演项目每个班子不一定样样都有,但起码要有5项,故叫“搬五彩”。每次表演以班里师傅再次舞起狮头鸣炮参拜结束。
目前,这种融合了舞蹈和武术动作的“盖仔狮”也成了不少长排村村民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的一大法宝,村中很多人热衷于学习舞狮打拳。
勤学苦练狮艺 坚持传承推广盖仔狮
1981年出生的陈志豪是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人。他七八岁时就对盖仔狮产生了兴趣。每年春节期间,哥哥姐姐们忙着讨红包时,陈志豪却在狮队屁股后面,从早跟到晚。14岁那年,一位老师傅见陈志豪那么有学习热情,便把他吸收到盖仔狮队伍中。陈志豪训练非常刻苦,每晚的练习基本都是第一个到。后来基本功扎实了,就练拳、对打。半年后,就可以舞狮、空拳或棍术对打。一次庙会上,狮队被邀请到邻村表演,陈志豪舞狮尾。一场二三十分钟的表演,他一个人坚持完成了。
此后,无论是当兵还是工作,陈志豪总不忘为家乡这个传统文化项目做推广。1999年陈志豪入伍。在部队,他所在的营参加文艺活动时是舞醒狮的。擅长武术的陈志豪正好有了用武之地,开始教自己的连队舞狮,后来还成了多个连队的舞狮教练。
退伍后,陈志豪先后在深圳、惠州等地工作。工作间隙,他一直不忘舞狮。2011年,在长排村理事会赞助下,盖仔狮队一行10多人到肇庆参加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锦标赛。共有100多支队伍参赛,陈志豪所在的盖仔狮在场上威风凛凛,最后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后,长排村盖仔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2013年,陈志豪在陈江上班。只要村里有盖仔狮演出,他都会回乡帮忙。春节时,陈志豪会带领狮队到各家各户、文化广场、文化站参拜,祈求国泰民安。后来,他还创办了醒狮团,多次带学员参加省、市比赛并获奖。为了让盖仔狮能被更多人所知、接受,陈志豪近年来带领狮队勤奋苦练,参加比赛和表演,推广盖仔狮。
“长排盖仔狮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盖仔狮能得到更多人的重视,让更多人把这个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陈志豪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子 浩
- 上一篇:科幻文学市场能靠一人独撑吗?
- 下一篇:四川眉山展出 古代石刻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