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处不是诗

——读王宝娟《蔷薇的心事》

惠州日报2019年06月16日

惠州作家王宝娟近年来写作很勤奋,常有诗文见诸《诗刊》《诗选刊》《海外文摘》《作品》等报刊。她已公开出版了好几部诗集,先后加入市作协、省作协和中国散文学会。更可贵的是,她在勤奋写作的同时,又特别热心文学公益事业。由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的突出成绩,她被选为广东省第九届作代会代表,也是我市多年来唯一的女性代表。

诗歌本身就是生活的复活,这正是我们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理由

《蔷薇的心事》是她近期出版的诗集。有诗人说:诗歌之所以有永恒的意义,就因为它有观照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因为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原始的诗歌是伴着劳动节奏产生的号子,那时的诗歌是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还没上升到观照现实生活的境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才有了“诗言志”“诗抒意”的意识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因为现实与想象的距离太远,唯一能拉近他们距离的唯有诗,诗歌便有了永恒的意义。

在《蔷薇的心事》的诗集里,抒述得更多的是日常生活庸常琐碎,点点滴滴,但正是这些小题材小场景让人眼睛一亮并产生了共鸣的感觉。在阅读王宝娟的诗集时,常会读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又为之震撼的好句子。如在《一个场景》的诗中有这么两句:“夕阳把昨日的忧愁/从肋骨里掏了出来……”这是小马看到的情景还是夕阳看到的情景?无论是谁看到的都是诗作者描写出来的生活场景。小马在路边吃草,照镜子等等,无非都是些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生活场景,这些画面大家都非常熟悉,只是我们熟视无睹,只有诗人的敏感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才会把这些场景勾勒和呈现出来。有了诗意的空间便随即有了意味深长的嚼头。在我的阅读经验中,生活中的好些诗歌,甚至是经典诗歌都是如此不经意间诞生的。于是我想说,生活无处不是诗。

我们不妨再来看她这首《生活》诗:“阳光照进窗子/我开始/制作早餐/咖啡、糕点、水果拼盘/翻开新的日子……”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诗,是一位家庭主妇的生活日记,更确切地说是一位有些情调的主妇一天生活记录的开始。但我说这是诗,是一首不错的诗。因为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从太阳出来到早餐开始的,可能他们的早餐是稀饭馒头或者咸菜,这不重要,我们不要在乎早餐吃什么,而在于这个时间节点,用什么来唤醒新的一天。诗人并不是把早餐的品种作为富裕生活的象征,咸菜稀饭也同样充满了清晨的生活气息,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日子。诗人不同于常人的发现是:“鲜花、蜡烛和爱情/都会在生活里复活/它们比诗歌本身/更加令我回味”。是的,感知生活赐予的幸福和满足,就如同一个善于烹饪日子的厨师,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里,烹饪出一个全新的日子来。这又如同一个心灵手巧的花匠,在平庸琐碎中剪裁出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本身就是生活的复活,这正是我们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理由。

作者的诗多以阳光和幸福的心态恣意抒写,自然有了别样的张力和厚度

还如她的《梦中脱缰》诗:“阳光在水上打盹/一池荷花耀眼的展开/日子从荷叶上淌过/晶莹/流逝掉又一个九月/我爱的夏天/在等待下一个轮回/落叶款款的秋日/在我的梦中飞驰”。粗览此诗时似乎感觉也不怎么样,就如诗名般的一种梦中呓语,有诗作者信马由缰信手拈来的随意,但细细品味粗嚼会发现作者是经过认真构思的。它的意象是非常明晰,比喻尤为生动,联想特别丰富,表达出的情感更是细腻而饱满。阳光如何在水上打盹?荷叶的晶莹水珠如同淌过的日子,季节的转换,岁月的流逝,组成了作者放飞的一串梦境。每个人都有梦,而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不同,梦境亦不同,但读着这样的诗思维一定会空前地开阔起来,心情开朗起来,这就是诗歌带给生活的有益启示。

如果是传统的诗作读多了,你会感觉宝娟的诗不够大气;如果现代诗读多了,你又会觉得她的诗不够先锋。宝娟的诗多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产生意象,又多以阳光和幸福的心态恣意抒写,便自然有了别样的张力和厚度。

(陈 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