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文物石锛

证实早在5000多年前惠州已有人类活动

惠州日报2019年06月18日

惠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时代文物(见下图),通长6厘米,通宽3厘米,厚约4厘米,质量40克。石锛表面凹凸不平较粗糙,有光泽,灰色,单面刃,断面呈长方形,弧背,顶端和两侧都有长条平面,正面稍凸弧,刃缘斜向。经广东省文物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锛,并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石锛是中国史前时期的常见石器,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宋《集韵》对“锛”注为:逋昆切,音奔,平木器,郭沫若先生编著的《中国史稿》有关石锛描述为:“当时(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已知道用石斧、石锛、石凿以及烤烧的办法加工木料,制成各种器具。”可见石锛是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石锛的出土是了解人类发展进程中开始提高生产技术的重要体现。史前人类对日常使用的器物进行加工、改进而产生精细的加工工具石锛、石凿等,也是源于人类对生活生产的需求,这也是石锛的功能意义所在。广东地区数百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相继发现、试掘或发掘,说明了氏族部落的增加和分布地区的广泛。而从这些石器可以证实,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惠州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并开始使用石制生产工具。我们或许可以想象,远古人类对基于竹、木材为建筑材料营建长期性居所的诉求,而使用石锛等工具开始加工制作“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需求,如树皮衣、水井、干栏式建筑、独木舟等。

惠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石锛,保存较为完好,见证人类发展及使用生产工具技术历程,从侧面了解人类开始对定居行为、竹木结构建筑营造的相关联动思考,同时对史前石锛的演变、分类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收藏及研究价值。

(钟雪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