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象岩崖把水口, 平山正系大墟场”

——古老的《惠东水路歌》唱出了平山在西江流域的商贸地位

惠州日报2019年06月20日

近年来,惠东平山发展势头迅猛。 平山街道供图

清咸丰年间的平山圩交通地图。 惠州日报记者严艺超 翻拍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枝江平山段。明代时,西枝江又称平山江。 惠州日报记者严艺超 翻拍

□吴定球

惠州俗谚有云:“头平二淡三多祝”。谚中所说的旧时归善县这三大墟镇, 除淡水之外,平山和多祝都在现今惠东县境内,而又尤以平山之名为最著,成为惠东县的县城。

平山凭什么拥有“头平之光”?为什么有人会说平山的发展历史是“肇始隋唐,肆成两宋,商荣明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平山老城,在大街小巷中寻觅她的成长历程,答案也许就在其中。

平山“肆成两宋”历史画卷

通过“三道”交汇而展开

平山位于惠东县西部,处西枝江中游,溯江而上,可达多祝、新庵乃至宝口、高潭;放舟而下,可通白花、淡水。西枝江经惠州城东新桥汇入东江,在明代,它还被叫作“平山江”,有时又被简称为“平江”。以地名代称江名,说明平山在西江航道的江湖地位确乎显要,具有地标性意义。

历史悠久的惠潮驿道也从平山经过,是中原地区经闽、潮西入惠、广腹地的关津要冲。惠潮道惠州段古称怀安道,其始筑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此道原名“怀安”,应不迟于东晋在今惠东境内设县怀安之时。怀安曾是东官郡治,驿道以怀安标名,而平山则是出入此道的重要驿站。若以驿道论,说平山“肇始隋唐”,似非无据。

至迟在宋代,稔平半岛淡水盐场已是广东重要盐产地。该场盐运除海路外,多经陆路至西枝江转出东江,然后行销省内各地以及赣南地区,而平山则是这条盐道重要的水陆中转站。特别是到了清雍正五年(1727),在现今惠阳淡水镇圣堂村一带建立小淡水厂以收储配送惠东盐产,平山在盐道中的枢纽地位尤为显要。

河道、驿道和盐道在平山交汇;繁忙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给平山带来了活力和商机。至北宋绍圣年间,平山已人口渐多,聚集成市,时称洪堂市。或者可以说,平山“肆成两宋”的历史画卷,正是通过这“三道”的交汇而逐步展开。

从不同维度投射出平山明清时期历史光影

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广东漕运使林安宅经惠潮道由闽入粤,见沿途路道不平,设施简缺,官商行客渡河无桥,投夜无所,多有不便。乃檄令惠、潮二守兴工修路,沿途“创盖铺驿,增培训水窟,夹道植木,跨河为梁,诱劝居民移居道边,每亭驿各差兵士以供执役之劳。”有人群聚居,就有消费需求,人们从中看到了商机,又得到官府的鼓励,于是附驿营生者日众。他们开铺设店,服务驻驿胥吏兵役和往来商贾行客,自身的消费需求又叠加其上,平山驿日益兴旺。

宋嘉熙四年(1240),著名诗人刘克庄任广东提点刑狱,往来惠潮道上,有《怀安道中》诗记写他“晓泊怀安”时的见闻:“大屋书旗夸酒米,小舟鸣艣竞鱼虾。溪移驿已临高岸,潮退帆多骤浅沙。”诗中所说的驿站虽未必指平山,但作为惠潮道的重要节点,平山当年的景况亦当可想见。

明洪武元年(1368),于惠潮道归善境內设置四个驿站,平山驿(马驿)是其中之一。除驿站外,朝迁又规定“凡天下水马驿、递运所,专一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等项”,费用由官方支付。当时归善境内设邮递铺17个,平山又名列其中。于是,平山始筑城。驿站和递铺等官府机构均设于城内, 城内外民居日众。

除商贾盐贩外,踏足平山的亦不乏文官武将和骚人游客。“平山大道平如席,古木苍苍风习习。”(明方逢时《出平山》)“难逢竹下如渑酒,更认垆头以画山。”(明张萱《留题平山驿》)“涩勒丛中路,肩舆往复还。”(清黄安涛《惠州至平山途中作》)“垂杨迎客媚,古塔候人恭”(清丁日昌《由平山绕道至三多祝途中纪见闻》)等诗句,从不同维度投射出平山明清时期的历史光影。

平山入清后成为惠东地区经济商贸中心

清初迁海和复界所引发的激烈社会动荡,深刻地影响了惠东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生态,为平山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新契机。

康熙四年(1665)四月,广东总督卢崇峻上疏朝廷,请准在粤地沿海留开几个口子,“以便官兵运粮行走,地方官给与验票,设立口子处拨官兵防守,稽察验票放行。”平海所城是全省准留的四个口子之一,允许盐工挂腰牌从口子出界外晒盐。海丰人蔡皇勷《华衮手记》记述当时情景说:康熙五年“沿海墙垣迂拆,独留平海一口,许人晒盐。平山为盐厂,可便船只载盐下广州。凡各县迁民,尽往平山担盐度日。”“江山战后日萧条”的平山因此而恢复了人气和生机。

雍正五年,当局在今惠阳淡水建小淡水厂,收储惠东稔平半岛的盐货,再转海运或河运配发各地,平山成了粤东沿海渔盐产品由水陆接驳通向惠州和广州的重要埠头。

在盐渔业的带动下,清代平山墟镇民居稠密,百业兴旺。西枝江的“三锦渡”即水仙爷渡和正渡头、二渡头,船队首尾相接,装卸繁忙,昼夜不息。墟市以水仙爷渡为原点向外扩展,逐步形成集盛街、广和街、老盐街、咸鱼街、大米街、糖街、饼街、碗巷、石灰行等众多分类专营的商业街道。惠东北部山区及邻近紫金县的山货;稔平半岛和海丰地区的海产;经由淡水、惠州进入的香港、广州洋货和广货,不断汇集于“大墟场”内,交投两旺,市声盈沸。

“狮象岩崖把水口,平山正系大墟场。”——古老的《惠东水路歌》,唱出了平山在西枝江流域商贸老大的江湖地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平山于入清之后成为惠东地区的经济商贸中心。

平山成为惠东地区教育文化中心

惠东以盐渔业为龙头,带旺了墟镇百业,繁荣了城乡经济,推动惠东沿海特别是平山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止迁海、全面复界,粤盐产量大增,行销地区扩大。丰厚的盐利使前来盐产区长驻以就近坐配盐额的外地盐商日众,盐商子弟入学读书参加科考的问题日渐突出。康熙五十六年(1717),两广总督杨琳疏请朝廷:“广东自康熙三十一年设立盐差,各省人赴广充商者居住日久,生长日蕃。请照两浙河东例,遇岁科二试将商家子弟考取二十名入学。”申请获得批准,相关生员被特编为“卤”字号。此项政策的实施,对盐商子弟的学业和前程无疑是重大利好,惠东产盐区的子弟教育也因此而受到鼓舞。

义学建在平山,但“不专为平山而设,凡西江之人,皆得从而学之。”就是说,学校面向归善西枝江流域广大地区学子,为他们提供免费读书肆业的机会。义学建院舍“三杗,丰隆苞茂,正副十馀间,有堂、有斋、有阁、有廊,额曰西江书舍。”以当时条件衡量,称得上是规模空前了。

乾隆四年(1739),西江书舍更名西江书院。自此至嘉道年间,西江书院进入全盛期,在院童生保持百名以上,最多达二百多名。道光二年(1822)会元、进士吕龙光是多祝凤岗人, 幼年即就读于该书院。平山石寮村人刘子修,也曾是该书院的学生,他在道光二年(1822)乡试中举后一度充任景山官学教司,不久引疾辞归,执教于西江书院。自雍正二年以降,近二百余年,西江书院为惠东育养了大批人才。

清末民初,惠东西枝江流域的多祝、松坑、安墩、白花等地出现了大批以塾师、教员为骨干的乡村诗人群体,平山更是成立“平江诗社”,社址就设于盟主许逊之临江的“有鹤守斋”。诗人们雅集唱和,作品多至数千,影响远及于州县和紫金等地,诗歌创作的群体性和平民化为惠州各县所鲜见,教育普及结出了丰硕的文化成果。平山又成为惠东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

平山社会经济面貌日新又新

交通运输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经济商贸中心、教育文化中心,使“商荣明清”的平山,无可争议地成为惠东地区的中心城镇。

平山老城无疑是这一历史演化过程的载体。老城北的平山驿遗址(已湮没)和城东北亚姨岭的古道遗存;大街尾的双眼井和西门头的许寿田故居、周氏大屋;大楼王的王氏祖祠和解放北路的杨氏祖祠;糖街、老米街的叶氏、黄氏祖祠,以及老盐街、咸鱼街、碗巷等众多古街巷,都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实物见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爷埔的三王庙。1925年两次东征,东征军于攻克平山之后,都曾在庙前举行万人祝捷大会,蒋介石、周恩来亲临会场演讲。古老的庙宇,激荡过当年的东征风云,铭刻着惠东人民的革命荣光,为平山老城留下难得的历史印记。

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山社会经济面貌日新又新。本世纪初,平山的城市建设更是驶进了快车道:高楼拔起,栋宇连云;马路通达,车如流水;夜色中华灯璀璨,霓虹闪烁,流光溢彩。与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相映照,平山老城有如一位白发苍颜的母亲,年华老去却风韵犹存,引人注目。

如果说,新城是在向人们展示当下和放飞梦想,老城则深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之根和文化之魂。“大墟场”那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就像是爬满母亲脸上的皱纹,真实刻录了这座城市数百年的沧桑流变;曾经流淌在井头巷角的童谣民歌,传播于祠堂庙宇里的故事传说,以及门楼下、榕树头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平山人美好的成长记忆。她除了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外,还具有呼唤游子、慰藉乡愁的感情价值,值得我们的珍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