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和朴素

惠州日报2019年06月22日

我看贾平凹,是接受了孙犁的指引。

早些年读孙犁,见孙犁给贾平凹写评论,写信,写序,提携至极。孙犁先生对贾平凹这么偏爱,想来作品肯定是不差的,那时的贾也才30岁左右吧。之后,有意识地看了一些贾平凹的散文、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这个顺序是根据我对贾先生作品偏爱程度来排的。

贾平凹有一篇《孙犁论》,写得真好。好在他懂孙犁。当年,贾平凹一走上文坛,孙犁就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贾平凹好像还在孙犁家里吃过饺子。熟悉孙犁性格之人,都明白这是不容易的。贾平凹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不知可有孙犁之功。但应贾平凹之邀,孙犁给书写了序,这是1982年的事。这年贾平凹30岁,孙犁69岁。20年后,孙犁去世。《孙犁论》写于1993年,孙犁肯定是看过的,此文篇幅虽短,但多是知人之论,睿见很多。后来看孙犁女儿的《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书中提到,孙犁生前对这篇文章评论甚高,他对女儿说:“贾平凹出手不凡,一语中的,一句顶一万句。1993年那么多人写我,数他写得最好。”我们现在知道,以《废都》发表为界限,孙犁和贾平凹之后似再无交往。近十年后,孙犁去世。

我看的《月迹》,为西安书友所赠,难得的是他还专门请贾平凹签了名。此时,此书出版已经35年了,而我虽还没到35岁,却比贾平凹写《月迹》时要大上不少。古人说3岁看小7岁看老,贾平凹20几岁时的文章,气象已彰显。

之后,我集中看了20几本贾平凹的书。看得多了才开始意识到,能用大白话写文章,再寻到合适的词,如此,我觉得就可写成好文章了。贾平凹的文章即是如此,他的师承,还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老西安》中,贾平凹坦言:我的文学创作使用的语言曾使许多外地人认为古文的功底深厚,其实是过奖和不了解,我仅是掌握了西安语言的特点而从民间话语中汲取了一些东西罢了。饱读古书的贾平凹说的也许是事实,但自谦之辞也很了然。通览贾平凹诸多作品,发现应酬文章、人情文章所占比例不小,然而他的应酬人情文章,写得也真好。

读者中如我这样的,喜欢他散文多过小说的大有人在。他自己在文章里也写到过。他的话是这么说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人说我散文写得比小说好,我说那我就不写散文了,专门去写小说。我最初看到他这么说,是在他的散文集《天气》中。算算,这样的说法起码存在30年了。30年过去,从我看过他的作品而言,还是觉得他的散文比小说好,尤其中年后的散文,大道至简。

看《天气》,还记住了序言中的一句话: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读情怀和智慧,而大情怀是朴素的,大智慧是日常的。此句,对理解贾平凹作品,不可忽略。

(毕 亮)

读书故事

DUSHUGUSHI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