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鳅

□丁 纯

惠州日报2019年06月22日

好古求敏 刘本镐刻

朋友在家做红烧泥鳅,我突然间想起了“刀鳅”。多年了,未吃过刀鳅了。它的鲜味诱人,是泥鳅比不上的鲜嫩。

我们固镇人叫它刺泥鳅、刀鳅、刺鳅。家乡每年暑假发大水,是捕鱼的好时节。我们拿起扳罾,去河里捉鱼。常捕到的是鲫鱼、鲇鱼、鳗鲡、鳑鲏、泥鳅等,偶尔捉到貌似泥鳅的“家伙”,却是瘦瘦的腰身,尖尖的嘴巴,背上有一溜儿刺的“鳅”。家乡人称其“刀鳅”。我父亲对其不待见,有时抓到了,随手就倒在水里了。有胖肉的泥鳅,何必再要刀鳅呢。

但是,在抓不到鱼时,刀鳅倒是可以充当战利品的。把它们放在泥鳅里红烧,味道美极了。只是每次在宰刀鳅时,总会被它的刺攮破了手。这样一来,母亲遇到刀鳅,皱起眉头就直接扔给鸭子“呱唧”了。

后来,也不知道为何,捉鱼就不见刀鳅了。方知,它对水质要求非常高,一般的水质无法生活,它去寻找洁净的水面了。我们慢慢淡忘了刀鳅。它成了我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去年盛夏,我在蚌埠一家“农家乐”居然吃到一次刀鳅,红焖的,一条条焖熟的刀鳅排在盘子里,入口还是那样的鲜嫩。老板说,多年未见到这玩意了,最近河里水质变好,它又重新回来了。我对老板说:“假如刀鳅拿来做汤,更加味美。”在我看来,红焖多多少少掩盖了它的本真的味道。

听说,这刀鳅在城里的价格不菲,当年见到它的时候,一脸嫌弃,现在可是一鱼难求了。看到一句话“愿做出海蛟龙,不做南海刀鳅”,据说是刘强东年少时的座右铭。足以说明这刀鳅是不入人的法眼的。

不过从它的价格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