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带出新面貌 村庄焕发新活力

惠阳区永湖镇乌坭埔村在乡村振兴路上奋起直追

惠州日报2019年06月24日

6月10日,在惠阳区永湖镇乌坭埔村文化广场建设工地,记者见到了驻村“第一书记”、惠州市档案局副调研员骆海华,他正在跟踪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这个文化广场占地1900平方米,建好后将更好地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骆海华指着正在进行土地平整的项目工地说。

“变化太大了,以前的村道只有3.5米宽,会车都困难,卫生也差,现在村道铺设了沥青,路宽5.5米,路灯也有了,环境也干净整洁。”谈起村里的大变样,正在施工现场开挖掘机的村民刘志勇十分高兴。而在一年前,由于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服务群众意识不强等原因,村民对此有不少意见。

强素质改作风

消除“隔心墙”,架起“连心桥”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里要发展,没有好的带头人就无从谈起。”骆海华说,他去年7月来到村里后,把提升班子战斗力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镇委党校乌坭埔村分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员领导领学带学督学”活动。据了解,去年该村开展了12次集中学习培训,为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党支部战斗力夯实了基础。

善于做思想工作的骆海华,把理论学习和谈心谈话结合起来,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干事、和谐共事。“骆书记经常找我们谈心谈话,消除了我们的意见分歧、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佳茂说。

班子强,队伍壮,当然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一年来,该村从党建、村务、民政民生等六大方面列出60项“小微权力”清单,制定了村党组织工作规程,理顺了村“两委”办事流程,完善了便民服务体系。“科学制度的出台,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心墙’,架起了‘连心桥’,村里各项工作开展就更加顺利了。”骆海华对记者说。

今年初,村里发出“倡导文明先行,共建美丽家园”活动倡议,并于2月16日开展环境清洁大行动。在村干部和志愿者的带动下,村民分成4个小组,纷纷加入到活动中。活动当天,该村一村民小组组长杨军明和其他村民一样,带上自己的孩子一起清理杂物、垃圾。“卫生干净整洁,看上去舒服多了,这样的活动对提高群众爱护环境、建设家园的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破难题惠民生

引进产业迈上发展致富路

“杜里沥”是村里一条长约1.5公里的大水沟,本是全村防洪抗旱的一大“法宝”,由于常年疏于管理,两边杂草丛生,沟里淤泥厚1米多,经常“夏涝冬旱”,成了村里农田灌溉的最大难题。去年11月,在惠阳区委、区政府支持下,投入140多万元实施清淤工程,目前已完成主体清淤,正准备对两岸实施加固绿化工程。

“以前水沟正常储水大概七八十厘米深,雨季一到,水沟两边庄稼就被淹了,损失不小。”村干部郑碧文告诉记者,现在水沟储水已达两米多,让乌坭埔和临近村庄2000多亩农田受益。

早在7年前,村里有一块集体土地被征用,因涉及1个村民小组的利益,部分村民对征地款的分配意见难以统一,一拖就是好几年。去年,骆海华到村里后,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后解决了分歧,在2019年春节前将征地款顺利分到了村民手中。

而这样久拖未决的问题在村里还有很多,近一年来都一件件得到了解决:回拨地逐步落实,村道宽了,路灯亮了,治安监控也陆续投入使用……

在永湖镇党委书记邓钊看来,经过整顿转化,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增强了,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提升了。“村里党员干部在思想意识、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上有了很大转变,在群众心中的威信也高了。”他感慨地说。

“乌坭埔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地势虽然平坦,但没有山没有林,没有河流水库,资源贫乏,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骆海华告诉记者,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引进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的农业产业,助力村民发家致富。

“此前有几家企业来村里考察,但看到村里的条件直摇头。”骆海华说,这对他触动很大,下决心要先把村子建设好。他告诉记者,村里各项条件变好后,全市有好几家农业龙头企业很感兴趣,表达了合作意向。从他脸上,记者看到了他对村里未来发展、村民致富的满满信心。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通讯员惠市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