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添雅趣 竹刻绘丹青

国学大师饶宗颐铭绘百件文玩器物近日在广州展出

惠州日报2019年07月01日

观众参观饶宗颐铭绘的文玩作品。

饶宗颐铭绘的木镇纸。

饶宗颐题名的古琴。

饶宗颐铭绘的竹刻留青臂搁。

所谓文玩,是指文房四宝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房器玩。文玩器物造型各异,雕琢精细,可用可赏,为历代文人所追捧。而文人也常常会在文玩器物上刻刻写写、画画拓拓,将学术以外的感受、情怀、行为圭臬,固化于器物之上。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素有当代文曲星之称的饶宗颐亦有此雅趣。

作为通儒式的大师,饶宗颐在致力于学术之余,曾参与创作了大量文房雅物,在金玉、甲骨、竹木、绢帛等材质及砂壶、毛笔、折扇、砚台、笔筒、琴、墨等器具之上,题诗作画、补图刻铭,驰骋神思、独运文心,可以说是近百年来文人铭绘文玩的集大成者。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06年出版的12册《饶宗颐艺术创作汇集》,其中第11册《文房清供》就收录部分这类文玩器物,从中可以看到饶老创作的多样性。

日前,《形神妙合——饶宗颐教授铭绘文玩特展》在广州真土堂开幕,100多件由饶宗颐先生亲自铭绘或曾经使用过的文玩器物亮相,囊括文房、文具、折扇、茶具、古琴等多个门类。案几方寸之间,一展饶老学术研究之外的艺术造诣和生活情趣。

竹刻留青以物言志

展览所在的真土堂,坐落于广州越秀区启明二马路的一处历史建筑群中。辗转穿过东山口几条小巷,晚清民国风格的联排民居便映入眼帘。

踏入展厅,记者便被一方书案吸引住了。书案正中陈列着一册饶宗颐先生编纂的《潮州志》,案上毛笔、墨条、砚台、笔海、笔洗、水盂、墨床、臂搁、香炉等文房器具一应俱全。

其中,一对由饶宗颐亲自铭绘、当代著名篆刻家唐积圣所刻的木镇纸尤为引人注目。镇纸上,八个大字笔走龙蛇、入木三分,“去无作相,住亦随缘”,出自张岱的《陶庵梦忆》,正是饶宗颐一生豁达乐观、不事造作、不务空言、顺应机缘、任其自然的真实写照。

另有一件玉竹留青臂搁,饶宗颐先生铭绘苍劲挺拔的翠竹于其上,并摘录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在《画竹》一诗中脍炙人口的两句:“烂颖扫来孤凤影,江湘细雨淡烟中。”竹之称为君子者,既有崇高坚劲之节,又有虚怀若谷之心,兼具清雅澹泊之趣。饶老先生以物言志、以物明志,由此可见一斑。

环顾四周,展柜中陈列的竹制扇骨、臂搁以及器物之拓片,无不源自饶宗颐先生真迹。

“竹刻是中国传统雕刻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明清之时尤为盛行,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不少海派篆刻及艺术家都能竹刻。常见竹刻,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故而又称之为‘留青’。”饶宗颐先生的女婿、知名收藏家邓伟雄介绍道,这次展览的竹刻作品,是在征求饶宗颐先生同意后,邀请当代竹刻名家汪伟先生,用三年时间,将饶老书画作品移到臂搁、扇骨及其他文玩之上创作而成。从这批作品之中,可见饶宗颐先生教授各体书法、画法之神韵,亦可见当代竹刻技艺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饶老题名之古琴展示于世

除了竹刻、文房用品之外,本次活动还展览了由饶宗颐先生题名的古琴若干。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单是乐器的一种,更是修心养德之必备之物。中国传统文士都必然以琴相随,即使在仕途或学途繁忙之中。而饶宗颐先生也雅好古琴,家藏有宋琴“万壑松”。在饶老所著《固庵词》中,就有《八声甘州·携琴海畔》一词,以琴寄意,别具幽思。后来因年事渐高,饶老不再操弄琴弦,只能以口唱琴音。但对古琴,仍是时有研究。

据邓伟雄介绍,饶宗颐先生一向主张中国文化的各种形式的“相辅相补”,把琴道融入书画等艺术项目之中。他曾经创作过数卷以琴音为主题的绘画,其中包括在1978年时所作的《山水清音》,1980年代以倪云林书法所绘的《听琴图》,1991年时所绘的《平沙落雁图》,2008年以泼墨泼彩所写的《固庵调琴图》等,无不画意琴韵融为一体。在书法方面,饶老更是指出琴音的节奏其实与书法的轻重变化十分相似,并撰文《论书长句》,详尽地点出琴韵与书道间,干湿浓淡变化之关系。饶老还书写过有关古琴和琴音的对联超过100副以上。

据了解,这次展出的古琴,与饶宗颐先生颇有渊源。早年间,得知有斫琴名手,并藏古木一批,故请饶宗颐先生书写琴名若干,以制古琴。饶老欣然提笔。

吉祥音、玉壶冰、风入松、雪江涛、九霄凤鸣、沧海龙吟、石上流泉......而今,饶老虽已仙去,但由其题名的这十多把古琴均已斫制完成,展示于世,向观展者传递着饶老的剑胆琴心。

饶宗颐与惠州

链接

饶宗颐生前对惠州情有独钟,厚爱有加。他多次奔赴惠州,盛赞“惠州之美不减杭州”,建言和推动惠州重修东坡祠,并为东坡祠题写匾额,致信寄望惠州办好东坡文化节,还留下了不少珍贵墨宝。

2010年4月30日至5月1日,饶宗颐带领饶宗颐学术馆之友访问团访问惠州,这是他第一次访问惠州。年过90岁的他,饶有兴趣地游览了惠州西湖、丰渚园、挂榜阁等,并为丰湖书院题词。

在这期间,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惠州日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饶老,并请他为《惠州日报》读者题词。饶老二话没说,拿过笔,略一沉吟,“惠州之美不减杭州”八个大字如行云流水般,就淌在纸上。

2010年12月21日,由饶宗颐撰记的挂榜阁正式开放,他又一次来到惠州,并亲笔题写“挂榜阁”匾额,还欣然撰写长达1566字的《挂榜阁记》,为挂榜阁增添浓郁的人文气息。

重修位于惠州市区桥东白鹤峰的东坡祠,是饶宗颐生前一直惦念的事情。饶老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呼吁重修东坡祠。2015年12月1日,第六届东坡文化节暨第八届惠州旅游节在惠州开幕,活动重头戏——惠州市东坡祠景区复原工程动工仪式上,饶宗颐题赠的“惠州苏东坡祠”匾额首次亮相。2018年2月13日,苏东坡祠经原址复原重修后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苏东坡寓惠故居重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2015年,惠州成功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在当年10月举行的第六届东坡文化节启动仪式上揭牌,饶宗颐专程发来贺信。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潘高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