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市新增绿建1134万平方米
全市共有32个项目取得高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达193万平方米

潼湖科技小镇首座铜铟镓硒薄膜建筑光伏一体化示范建筑。 惠州日报记者周 楠 摄 (资料图片)
当前,我市绿色建筑推广工作深入开展,城市建设品质也在不断提升。昨日,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截至6月底,今年全市八批次标识评价共有95个项目1134万平方米的建筑取得“绿色”标识。同时,全市共32个项目取得高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达193万平方米。
◆城市广泛“覆绿” “绿色”标识建筑面积逐年翻番
2016年5月,惠州经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批复同意取得绿色建筑一星标识(含国标一星级和省标一星A级、B级绿色建筑)评价权限。过去3年惠州取得“绿色”标识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70万平方米、690万平方米和1800万平方米,呈逐年翻番势头。
近日,市住建局发布了今年内第八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富盈公馆、中骏雍祥台等12个项目获得国标一星绿色建筑标识,面积规模达到202万平方米。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底,今年全市八批次标识评价共有95个项目1134万平方米面积规模的建筑取得“绿色”标识。在施工建设环节,上半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594.75万平方米,占城镇新建成建筑比例达67.72%。
“随着标识评价工作体系的完善,企业申报也更加便利,新增绿色建筑项目也不断增多,建筑企业和市民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和意识也得到有效提高。”该负责人介绍,当前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协会、市勘察设计协会均已完成与省绿色建筑信息平台的对接和搭建,标识评价工作实现动态化。
◆“浅绿”变“深绿”
申报市级绿建专项资金项目增多
绿色建筑不但要扩面,还要不断提质。对此,我市出台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置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补助、示范项目奖励、示范企业奖励、其他节能项目补助等,以推动绿色建筑水平不断提高。
5月15日,市住建局开展了2019年度市级绿色建筑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13个项目申报成功,经初审、复审和专家评审,7个项目入选并公示。对公示结果,市住建局将奖励补助方案按程序报市政府审定后,对申报单位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今年成功申报市级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的项目共13个,比前年和去年申报项目数之和还要多,这说明我市绿色建筑由‘浅绿’向‘深绿’转变。”市住建局总建筑师谢伟艺介绍,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32个项目取得高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达193万平方米。同时,有3个项目取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另有3个项目正在开展运行标识的申报工作,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
谢伟艺介绍,接下来,该局将进一步落实《惠州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16-2035)》,建立运行绿色建筑项目库,指导各县(区)住建局做好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并积极组织运行标识评价申报工作。
◆新版绿建标准
基础级将成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今年,国家住建部发布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新版国家标准取消了设计标识的评价工作,仅在建筑竣工后或运行过程中开展评价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可开展预评价工作。
在技术管控方面,新版国家标准在旧版标准基础上对绿色建筑等级进行重新定义,划分为基础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其中绿色建筑基础级将成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据了解,目前住建部正就新版标准与相关国家强制性标准协调对接,以保障基础级绿色建筑的普遍性与落地性。
6月27日,市住建局联合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协会宣传贯彻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展此次新国标的宣贯培训,是为了督促我市建筑行业工作人员将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落到实处。”谢伟艺介绍,接下来,市住建局将对新国标开展更为详尽的宣传贯彻工作,让全市的建筑设计人员更加明确绿色建筑的标准要求,也让社会群众更多了解何为绿色建筑。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赵丽霞 倪铭睿
- 上一篇:广告
- 下一篇:宋代惠州造桥技术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