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法庭 助力乡村治理

博罗湖镇法庭庭长付晓畅6年​主审民事案1400多件无一超审限

惠州日报2019年07月04日

付晓畅在庭审中。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摄

走遍辖区56个村(社区)、配合法庭辖区党委政府和民调组织参加矛盾纠纷诉前联调300多件,主审各类民事案件1400多宗……这一组数据定格了博罗县人民法院湖镇人民法庭庭长付晓畅扎根湖镇法庭的2000多个日夜。

“闲暇之余,喜欢看书、写文章,是会行走的百科全书。跟乡亲们打交道时,满口‘乡音’,把法融入生活,讲得头头是道,就像一个‘农民头’。”说起付晓畅,与其搭档了5年的书记员黄金燕如此评价。融入群众,让付晓畅在庭审、调解、普法中深受群众欢迎。

湖镇法庭2013年8月挂牌成立以来,付晓畅便扎根于此,忠实履行审判职责,为辖区的乡村治理奉献辛勤与汗水。2013年8月以来,他主审的各类民事案件共1482件,目前已经审结1442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740多件,调解撤诉率为50.38%。

付晓畅是博罗法院7个派出人民法庭扎根基层、经年累月服务基层乡村治理的一线干警的缩影。《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能作用。接下来,付晓畅将和人民法庭其他干警一起继续探索和抒写乡村治理的新篇章。

认真:“挤出”时间确保案件早日审结

6月27日,付晓畅上午审完一宗商事纠纷的案子,下午还有5个案子需要庭审,1个诉前联调案件需要处理。

尽管所有卷宗他已经看了几遍,但是,上午审完商事案件后,他依旧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把下午的案件再看一遍。尤其是诉前联调案件,他再仔细捋了一遍案情,细想其中可以突破的环节。

这是付晓畅日常工作的常态。他是湖镇法庭的庭长,更是这个基层法庭唯一的法官。每宗案件的庭审,他都经手。在他的印象中,每天两三个案件是“基数”,每天多的时候五六个甚至十多个(含系列案),算上调解的案件就更多了。

尽管已年逾五旬,付晓畅依旧热情不减。为了让案件能早日审结,付晓畅每天都在“挤”时间,几乎每天工作到晚上10时。

有了对工作的执着与奉献,到任湖镇法庭以来,他所审理的案件达到了无一超审限、无一错案、无一投诉上访的社会效果。高质高效的庭审彰显了法的威严与正义,更在乡村治理中树立基层法庭的威望。

公开:庭审直播案件数量居全院第一

法虽威严,但不“独裁”,乃公平公正的代名词。将法之运行置于阳光下,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这是对执法者的基本要求。

去年,庭审直播正式推行。付晓畅说:“庭审直播就是让法官能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让庭审更加阳光,这对法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时代的进步。”

去年5月17日,首次庭审直播如约而至,案情并不复杂。付晓畅心里清楚,案情虽然不复杂,但是涉及被告的经济利益,被告的情绪往往会比较激动,容易出“状况”。为保证庭审直播的高质量,在庭审前,他在心中设想了多种庭审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并想好应对措施。在审理过程中,付晓畅熟练运用法律条文,辨法析理、答疑释惑,引导被告控制好情绪。

庭审结束后,他还仔细研究了庭审的视频,一点点地分析自己在庭审中的不足。如今,他养成了回看庭审直播的习惯,在给自己挑毛病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

据统计,去年5月以来公开审理案件全部直播,付晓畅共庭审直播案件160多件,庭审直播案件数量全院第一。

调解:执法和乡村治理都需刚柔并济

执法要有刚,也要有柔,这需要执法者灵活运用。乡村治理中同样需要刚柔并济。

在基层法庭工作近6年,所接触的案件中,乡亲、兄弟、家人、亲戚对簿公堂的不在少数。付晓畅说:“亲情乡情可贵,若能通过调解,让双方和解,那何乐而不为?”

因此,付晓畅十分重视对案件的调解,任何有可能调解的案件,他都不放弃努力,符合诉前联调的进行诉前联调;在审理过程中和开庭后,他也不放过调解的可能。

通过付晓畅的努力,挽回了很多亲情和夫妻感情,更主要的是,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更有效地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和谐。

普法:植法入心帮助群众学法懂法

让群众学法、懂法,是乡村治理的一个关键点。做好庭审和调解工作的同时,付晓畅还重视巡回审判和做好普法工作。

付晓畅坚持每年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件,如邻里纠纷、不当得利纠纷、侵权损害赔偿纠纷等乡村常见案件,到村(社区)进行巡回开庭审理,以案说法,以直观的方式向辖区群众传递法治观念。他还主动为辖区学校的学生和村(社区)的群众授课,在普法过程中,付晓畅注重利用群众的语言,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普及法律知识。

到湖镇法庭工作以来,他的足迹踏遍了辖区湖镇和横河的56个村(社区)。尽管庭审任务繁重,他总是乐于到村(社区),做好民调组织的指导工作,帮助各村(社区)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付晓畅还注重总结归纳,研究乡村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办理案件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进入法院工作以来,他有10多篇论文等被上级机关采纳或被省市级报刊采用。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黄淑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