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本地区域防控 参与全省联防联控

上半年我市空气轻度污染仅两天,臭氧为首要污染物

惠州日报2019年07月23日

装备VOCs综合治理设备的惠州市道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自动配色车间。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当人们还在普遍关注PM2.5的时候,另一个大气污染物悄然来袭。与“张牙舞爪”的雾霾相比,它“低调”得多,悄悄地“隐藏”在万里晴空中,却成为今夏众多城市的大气环境污染元凶,这个污染物就是臭氧。

监测数据显示:广东省今年1~5月空气质量状况显示,臭氧成为全省首要污染物,占比达39.9%。与之相呼应的是,我市今年上半年仅有的两天轻度污染天气中,超标污染物均为臭氧。

被公众熟知和关心的PM2.5,何以会被臭氧“超越”?成就这种“超越”的推手有哪些?我市该如何应对?日前,记者走访了市生态环境局。

成绩单

我市臭氧在珠三角处较低水平

惠州“好气质”享誉全国,今年上半年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有较大幅度改善,全市优良天数比例为98.9%,较2018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超标天数只有两天,比去年同期减少4天;六项污染物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五,珠三角第二。

“臭氧已取代颗粒物,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的首要污染物。”该负责人说,2018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1.8%,超标天数为30天,其中27天为臭氧超标,3天为细颗粒物超标。今年上半年超标两天,均为臭氧超标。

记者了解到,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是描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状况的无量纲指数,是由SO2、NO2、PM10、PM2.5、CO、O3六项监测指标的结果统计折算出来的。对于我市,除臭氧外,颗粒物(PM10、PM2.5)和二氧化氮(NO2)是现阶段重点要关注和控制的指标。

“臭氧并非是惠州、广东的‘特产’。”该负责人说,长三角、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一样存在臭氧超标问题,甚至比珠三角更加严重。近年来,珠三角颗粒物浓度连年下降,超标情况相对较少,臭氧问题才凸显出来。我市的臭氧在珠三角处较低水平,2018年我市臭氧平均浓度为149微克每立方米,低于国家二级标准(160微克每立方米),仅高于深圳(137微克每立方米)。2018年,珠三角也只有深圳、惠州两个城市臭氧年均浓度达标,并且全年优良率达到90%以上。

硬措施

公交车明年全面实现电动化

有专家指出,臭氧这种看不见的污染不容小觑,应像重视雾霾一样,采取综合措施加以防治。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臭氧污染控制,取得明显成效。

不少小伙伴都知道,在塑料薄膜包装印刷厂周边都不可避免地会有“特殊的味道”。而在惠州市道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新厂房外,却几乎闻不到不正常的味道。这是我市开展VOCs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治理,有效削减VOCs排放的真实案例。

臭氧是二次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两种前驱物,在强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超标多发生在光照强烈、气温较高的夏秋季。影响臭氧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火电厂、水泥厂、工业锅炉、工业窑炉、石化厂等化石能源燃烧型企业,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制鞋厂等溶剂使用型企业)、生活源(含汽修厂喷漆、餐饮店油烟、加油站、干洗店等)以及植物源(新陈代谢过程排放大量VOCs)。

作为我市的省控VOCs重点企业之一,惠州市道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积极推进VOCs综合治理。据了解,该公司在新厂建设中就规划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收集、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污染控制措施,比如在源头控制上,用无溶剂型胶替代原有粘胶剂,改进了复合、调漆工艺;对于废气收集,采用了全密闭车间;末端废气治理方面,采用的是TGT燃烧技术,可以使有机废气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通过治理后,该公司每年削减VOCs超过480吨。

道科公司只是我市开展VOCs重点企业整治的一个缩影,据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VOCs污染治理,印发了《惠州市挥发性有机物(VOCs)整治与减排工作方案(2018-2020年)》,并在基本完成105家省重点企业整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92家市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综合治理。通过整治,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每年大约能削减VOCs排放近万吨。

此外,我市还积极在汽修行业推广应用低VOCs含量的环保型涂料。在惠州雄峰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该4S店汽车维修所用的漆,已由油性漆改为了水性漆,大幅降低了VOCs的排放。

臭氧的另外一个主要前驱物是氮氧化物(NOx),为了有效减少NOx排放量,我市推动重点行业废气提标升级改造,对钢铁、水泥、石化等三个重点行业废气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对水泥厂和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提出超低排放要求。

同时,大力推行公交车电动化,目前全市共有电动公交车2083辆,公交车电动化率达到74%,到202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7月1日起,我市正式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与国五标准相比,氮氧化物(NOx)下降42%,总碳氢化合物(THC)和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分别下降50%,对臭氧控制及空气质量改善具有较大意义。

新举措

污染天气时与兄弟市共同启动应对工作

该负责人坦言,虽然我市臭氧治理了得一定成效,但是臭氧污染是全球性治理难题,治理难度较大。

臭氧治理难,到底难在哪?

该负责人说,首先,臭氧形成机理复杂,控制难度大;其次,受气象条件影响大,有流动性,臭氧控制需要区域联防联控才能见效;再次是其前驱物VOCs治理难度大;与此同时,相比颗粒物、SO2、NOx等污染物治理,VOCs治理成本更高,技术相对不成熟,虽然各地纷纷启动了VOCs排放的控制,但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防治政策和管理制度,其治理技术也参差不齐,治理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早在2017年,我市就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开展《惠州市臭氧形成机理及控制对策》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专家组指出,我市臭氧浓度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相关性均较高,随着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以及风速升高,我市臭氧浓度也随之升高。在臭氧浓度超标日,我市臭氧污染受区域传输影响较大,尤其是受来自于我市西部臭氧高值区域的污染源传输影响较大,需要与周边城市联防联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臭氧污染超标问题。

专家组建议,在臭氧高值月份,我市本地为NOx控制区,NOx作为臭氧和PM2.5的共同前体物,需要重点控制。我市本地排放的VOCs中,天然源VOCs排放量(来源于植物排放,占60%以上)远大于人为源,VOCs人为源和NOx排放源主要为工业源和移动源,建议以道路移动源和工业源为重点,强化本地VOCs和NOx减排。

“接下来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补齐短板,全面实施蓝天保卫战方案,应对臭氧污染,全力保障我市空气质量。”该负责人说,接下来将继续落实VOCs和NOx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臭氧前驱物产生。积极推进VOCs省、市控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治理工作,落实VOCs减排措施,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VOCs治理水平。在强化我市重点区域防控的同时,参与全省区域的联防联控。臭氧污染天气时,与其他地市共同启动污染天气应对工作,落实VOCs和NOx排放重点污染源监管减排措施。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