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缺乏情感沟通或致“偷窃癖”

惠州日报2019年08月01日

睡眠心理科门诊主任医师徐娟。

2234880心理咨询热线

明知偷东西不对,但还是忍不住去偷,而且偷来东西后弃而不用。就算多次被抓后,信誓旦旦地说不再偷,但最终还是忍不住会偷。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睡眠心理科门诊主任医师徐娟表示,这类人有可能患上了病理性偷窃,也称为偷窃癖,属于一种人格障碍,需尽快进行专业治疗。

案例

家庭条件优越却屡次偷钱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睡眠心理科门诊,一名偷窃癖患者正在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据了解,患者就读七年级,平常在学校住宿。就在开学不久后,其宿舍同学便发现不管是放在抽屉里的钱,还是装在衣服口袋的钱,经常会不翼而飞,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发现了患者的偷窃行为。患者亲口承认,宿舍同学丢失的钱确实是被她偷了。

然而,让老师困惑的是,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为何还会出现盗窃同学钱财的事情?患者的父母也难以理解,给的零花钱都很充裕,到底是为什么?为此,老师建议家长带她到心理门诊就诊。于是,就有了上述一幕。

现象

多为缺乏情感造成,初期多被忽略

“小学时,有次偷偷取走了父母放在抽屉里的几十元钱,当时心里有种莫名的愉悦感,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时不时偷偷拿走父母放在抽屉、桌上、衣服口袋里的零用钱,虽然每次数目都不多,但每次盗窃时都会感觉异常的紧张、兴奋和愉悦。每次偷完后我也很后悔,但只要一看见钱,就有种莫名的冲动想占为己有。”据了解,因为父母平时做生意较忙,患者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直到6岁时才被接回父母身边就读小学。生活在一起后,父母也渐渐发现患者有偷拿钱的习惯,但是每次只是简单教育一下,没有放在心上。直到住校后得知患者也盗窃同学的钱,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检查,询问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和父母管教方式,徐娟诊断其患上病理性偷窃,也叫偷窃癖。徐娟介绍,这种行为障碍女性多于男性,一般从五六岁开始,初期多被家人忽视或未察觉,等上学后听到老师反映,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一般家境宽裕,多由祖辈监护养育,或父母离异、再婚,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在学校多被孤立、惩罚,这使他们缺少爱和理性诱导,因此也就难以建立自尊自爱。

治疗

心理厌恶疗法显成效

目前,矫正偷窃癖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心理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徐娟表示,同时也建议孩子的父母、老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配合。

1.理解认同,消除阻抗 父母和老师要放弃偏激无效的教育方法,承认以往在关爱上的欠缺,这样可拉近心理距离,缓解孩子的紧张感。

2.相互商定,正面强化 同孩子一道商定矫正计划,根据过去偷窃行为频次,制定递减和延长周期的具体要求,若达到要求,家长要及时兑现奖励,老师给予积极评语及签字。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婷 通讯员郑愿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