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灵魂的主人
第一次读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读高二时,那时少年不识愁滋味,内心并未掀起多大波澜,只是钦佩苏公的诗文太美了。20年过去,再次读到盖龙云的《烟雨任平生——品读苏东坡》时,已然识尽愁滋味,却发现原来每句发自肺腑的诗词背后都是一段坎坷的生活。苏公的人生际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但也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而最高的山峰是挺立着的人。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的仕途,起时红得发紫,落时无边无际,换做旁人,也许早就“人间不值得”了。但是在苏公眼里,人生最辉煌的时光,并非离皇帝最近时,并非职位最高时,反而是最落魄时。
苏东坡的被贬之路,一次比一次崎岖,但越是艰难处,愈是修心时。苏公被贬到黄州后,开垦荒地,种花栽树,自给自足,自娱自乐。逐步忘却营营役役,继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被贬到惠州后,建大坟冢,推广“秧马”,协助官府修桥,为百姓防病治病。不仅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而且能“万家忧乐挂心头”。被贬到儋州后,垦荒地,劝农桑,建学堂,授诗书,海南万里真吾乡,颇有当年韩愈治理潮州之气象。珠崖从此破开荒,海外孤岛从此走上文明之路。这条南下的人生绝路,被苏公活生生践行成“方轨八达之路”,绝路也是另一种坦途。
在庙堂屡受排挤的苏东坡,却在江湖受到热烈追捧。职位一次次降低,形象却一次次升级;距离京城越来越远,却与老百姓越来越贴近;处境越来越恶劣,境界却越来越高尚。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时的反弹力。”在不断回归初心后,苏公深深理解职业的本质不在官阶之高低,重要的不是做大官,而是为民做事。苏公亦深深理解生命的本质不在名利之贵贱,重要的不是外界的评论,而是内心的喜悦。韧性的反弹力,让苏公活出自我。
也就是说,在当时很多人眼里,评判功业的标准是官位的高度,而在苏东坡眼里,标准变成心的高度,变成快乐的程度,变成贡献的多少。终其一生,苏公努力将人还原为人,还原为大写的人,还原为灵魂的主人,按照所想去生活,而非被迫按照生活去想。“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苏公活得既世俗,又脱俗,在自己的意义世界里完成了人生的涅槃。
孙犁说苏东坡“既居官矣,则如骑虎,欲下不能,故虽屡遭贬逐,仍不忘朝廷”。确实,乐观与豁达的苏公也可能只存在于作品中,而非现实中。不过,其一生均在追求豁达与超脱的路上,也有顿悟或渐悟,这也能得到文字与行动体现。修行,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生的功课,而非一时一地。将苏公还原为常人而不神化,欣赏其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与生活能力,也是能有所学的。
(谢锐勤)
- 上一篇:长篇小说的历史使命和知识承载
- 下一篇:《唐诗应该这样读》:解读20位著名诗人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