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秦桧谪居惠州的陈鹏飞

惠州日报2019年08月05日

陈鹏飞,字少南,号鸣翔,永嘉人,生于宋元丰元年(1078),登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授郢县主簿,后移浙西安抚司属官用。绍兴时诏陈鹏飞为太学博士,发明理学,撰《陈博士书解》。不久为兼崇正殿说书,后任礼部尚书郎,兼资政堂赞读。同时,陈鹏飞又是一名注经大师,与苏东坡、张子韶合称为宋代“注经三杰”。注解诗经,难在通其文义,还原经句。陈鹏飞在注经时刚直不阿,治学严谨,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其注经推崇备至。在陈鹏飞的传世著述中,以《陈少南诗解二十卷》影响最广。最后,陈鹏飞因在崇政殿为宋高宗说书解经时忤秦桧,被贬谪居惠州。

事情起因,是靖康年间被金兵俘往北方的宋徽宗在五国城崩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其梓棺和被俘的皇太母得到金国批准还朝,朝廷准备隆重举行典礼迎接。由于皇太母活着还朝,为吉事;而宋徽宗梓棺还朝,为丧事。如着吉服迎接,意味着朝廷将与金国议和,不计前仇;如着凶服迎接,就表示朝廷不忘靖康之耻,要与金国战斗到底。在这两难之中,有一天陈鹏飞在崇政殿按例讲解诗经,宋高宗忽然发问陈鹏飞曰:“母以子贵何如?”高宗之意,在于如何迎接太母还朝。陈鹏飞引经据典,从容对以“公羊之说”,论证“母以子贵”之说为非,否定了“母以子贵”的说法,暗指朝廷应以凶服迎太母。秦桧向来卑躬屈膝,主张与金国议和,本欲借太母还朝之机,以吉服迎,促成议和,故闻陈鹏飞所言,大为不满。加上秦桧之子秦熺早年从陈鹏飞游,后“(鹏飞)在礼部,熺为侍郎,文书不应令,鹏飞辄批还之,熺浸不平”。为此,秦桧指使御史劾陈鹏飞,“遂以御史疏罢,奉祠。高宗颇思先生,将召之。适彗星见,有自永嘉来者,桧问陈少南作何状,则对曰:‘妖星,聚饮为乐耳!’乃除名,居惠州,徒步往。居四年,以瘴疾卒”。

陈鹏飞被贬惠州,居于舍人巷,面对郎官湖。他感慨时事,无意官场,倾心注经,游戏翰墨,人得尺牍皆珍藏之。在他传世诗作中,有两首反映其谪居惠州的生活状况。其一曰:“幕下谁人识杲之,微闻赞画向莲池。登楼不恨乡关远,拄笏只言山色奇。直道自能消鬼魅,高人何处不轩羲。它年坐上话铜狄,可是蓬莱清浅时。”其二曰:“阑干一幅鹅溪绢,中有五箴排小篆。古字今文认未了,火剂针铓俱瞑眩。平生卷轴有膏肓,首尾年来逾错乱。剩储药物走医门,掉头呕冷不下咽。一落泥头千丈强,谢君欲拯非手援。银钩小变科斗文,挂我床头星斗烂。退之处士阳冰手,驱逐羽气车轮转。光芒照耀肝胆醒,两眼频看泪如霰。门前恶草锄又生,我病七年行复玩。会须着意课儿童,日日床头诵千遍。”在陈鹏飞后一首诗中,虽然他贬居惠州时老病交加,但时刻不忘对后代进行文化教育:“会须着意课儿童,日日床头诵千遍。”同时还有外地人负笈来到惠州,投其门下接受教育,如“黄补,字季全,号吾轩,莆田人。绍兴中,从父宦游惠州,得永嘉陈少南师友之。已而以其学教授于乡,及门者数百人。时林艾轩讲学城南,先生在城东,几与齐名。官至高要县尉”。

据《楼川陈氏宗谱》记载,绍兴二十三年(1153)陈鹏飞在惠州病逝,终年75岁。陈鹏飞逝世后,其后人迎其灵柩归金华屋楼银川,与夫人张氏合葬,亦是宋代叶适撰《礼部尚书郎陈鹏飞墓志》所载“葬欧浦之源”。又据楼川鼻祖鹏飞公三十五世孙济全撰《陈博士行状》称:“公流寓子嗣遂为惠州铁炉湖人,淳熙末留正始为开陈,召其子诈、礼为官,辞不赴;复召其孙济为福建宣议郎。淳熙、祥兴间,公孙为士者凡一十四人。”这是陈鹏飞贬居惠州时,坚持对子孙进行文化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故其旧居有一副楹联曰:“承家期勿负孙谋,乡贤家学垂千载”。同时,当朝宰相留正这样厚待其子孙,有可能陈鹏飞贬居惠州开坛讲学,留正曾投其门下;留正入辅大政后为报师恩,遂为陈鹏飞子孙述说,召其为官。

(何志成 吴定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