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两年 推进25个扶贫项目
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科员张金华获评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人物名片:张金华,43岁,安徽无为人,1995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转业,任政协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秘书科副主任科员。2017年2月至今年6月被市政协党组选派到挂钩帮扶村惠东县多祝镇联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今年7月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五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张金华(中)在贫困户家中走访。 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摄
“做‘扶贫人’是干积德的事,大胆地干吧……”2017年2月,临去扶贫一线的前一晚,面对正在“坐月子”的老婆,平时能说会道的张金华竟一时语塞,而老婆的这一番话让他顾虑顿消。于是,他连夜加班,把手头能完成的工作全部完成,把尚未完成的工作列了2页19项进行交接。第二天,他就奔向近百公里外的惠东县多祝镇联新村,开启了驻村帮扶工作。
脱贫先立志 思想一通天地宽
“做任何工作,只要有心,一定能做好。”张金华边说边拿出驻村帮扶期间的7本工作日记和一些相关资料。记者看到,从驻村第一天的经历到离村时的感想,从每一户贫困户家的生活琐事到村里扶贫项目推进……这些都密密麻麻记录在上面。
“脱贫先立志,思想一通天地宽——开启脱贫之‘钥匙’。”在一篇扶贫感想的日记中,这样一句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张金华看来,转变贫困户的思想,才是脱贫攻坚的“症结”。如何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张金华有自己的方法。
“人勤地献宝,人懒地生草。”“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利用会议、走访等各种机会,把小时候母亲教育自己的道理反复讲。终于,贫困户的“牢骚”化作了理解,“苦水”变成了“心里话”,大家从心里认可了这个“接地气”的“第一书记”。
“是张书记让我明白了脱贫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村民吴玉年说,他以前总把贫穷归结为地理位置差、底子薄等原因,在张金华的鼓励动员下,去年,他不仅种植了好几亩茨菰,还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做临时工,增加收入。
在张金华“思想扶贫”的影响下,村里贫困户彻底摈弃了“等靠要”的惰性思维,有的搞种植,有的勤务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爱民情怀浓 事无巨细总关心
村里90多岁的陈芳阿婆患有白内障,但一直没得到有效治疗,视力下降,行动不便。张金华了解情况后,找医生咨询,并带阿婆做了手术。
“你帮我医好了眼睛,还让村里发生了大变化……真是个好书记啊!”阿婆每次看到张金华,都要抓住他的手,说个不停。
在张金华手机的图库中,记者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和刚去驻村时相比,张金华现在的头发变得更加稀疏了,而陈芳阿婆做了白内障手术后,白发少了黑发多了。
“我改变不了头发日渐稀疏,但能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张金华说。驻村两年多时间,他深入贫困户家中,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在张金华驻村期间,他大力发展茨菰、水稻和荔枝等产业种植,推进950KW扶贫光伏发电站、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等25个项目建设。截至去年底,全村79户贫困户全部实现高质量预脱贫。
只要是老百姓的事,无论大小,张金华都会尽心尽力去做。
“张书记,有空来家里坐坐,想向您咨询孩子找工作的事。”“书记,能不能帮我老公联系眼科医院和医生?”张金华的手机微信里,收到不少村民的求助信息。显然,他已真正走进了村民心里,成为村民信赖的人。
“饮水不能忘源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生活的关爱……”今年1月25日,村里78岁的老人吴德龙来到张金华办公室,送来一封感谢信,字数虽然只有寥寥数十个,但在落款处却按了一个鲜红的手印,足见老人家的用心良苦和内心真挚的感恩之情。
归零重新来 做奔跑的追梦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儿,你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角。”今年6月,驻村归来的张金华把两年多的帮扶故事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奔跑的追梦人》,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扶贫攻坚近3年,转眼回首一瞬间。“对扶贫人来说,当前联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固然可喜,但它毕竟是昨天的事;今天,仍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一切要‘归零重来’。”张金华对记者说。
从军营到机关,从机关到农村,每一次经历,张金华都看作是一种磨练,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安心、专心、用心、尽心地做好每一件事。“以前在部队忙,没想到现在更忙。”这是张金华的老婆对他工作状态的描述。
“虽然我顾不上家,但家里人特别理解支持。”张金华动情地说,父亲一直在家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至今已有17年。在高校任副教授的老婆要上班、照顾小孩,假期还来到村里贫困户家做小孩的“辅导员”,全力支持他的工作。正是家人的理解支持,他才得以甩开膀子,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
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张金华用质朴的性格、纯真的情感、负责的态度,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展现了当代扶贫干部良好的精神面貌。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 下一篇:关键时刻 总能命中关键一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