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让文物“活”起来
动脉影8年拍遍全球200多家博物馆,很多人因为他的摄影走进博物馆、爱上文物

清雍正“窑变釉石榴尊”。现藏国家博物馆。 本组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现藏南京博物院。

清 “翠玉凤耳盖瓶”。现藏震旦博物馆。
如果你喜欢博物馆和文物,想近距离欣赏文物的照片,在微博上一定不能错过一位博主——动脉影。
作为博物馆摄影师,动脉影目前拥有323万粉丝,有网友评价他是“博物馆的精选买家秀博主,拥有穿玻璃而过、以意念操控光源的超能力”,很多人因为他的摄影走进博物馆、爱上文物。
不过这位神秘大V却坦言,平时的工作与博物馆和文博圈都没关系,自己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
我只是个“发照片的”
新石器时代的绿松石手镯、东晋时期的玻璃罐、神态安详细腻的佛像、光泽如银河流瀑的窑变石榴尊、眯眯眼又很威严的将军俑……翻看动脉影的照片,很多人会被文物的精巧细节而惊叹:原来它们有这么多没被发现的美。
他常常能发现一些被人们忽略的细节之处,比如雕塑的一部分、瓶身的一个曲线,工匠们在设计上的巧思在他的照片里被放大,藏在玻璃背后的文物仿佛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有时他还会加上几句生活化的配文,让文物顿时变得生动起来。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从2011年到现在,动脉影拍遍了国内百余个国家级、省市县级博物馆,还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外国博物馆。
很多网友以为,这个摄影师一定是在博物馆上班,或者有钱有闲每天到处旅游,他在置顶微博上解释:“我只是一个喜爱博物馆的普通游客。”
其实,生活里的动脉影是个身在武汉的85后,平时在证券公司上班,因为工作有很多的出差机会,每次趁着中午或下班的闲暇时间,他就会去当地的博物馆“打卡”。
2012年底,他发了一张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双层莲瓣的形状、碗中雕以精细的花蕊、碗壁及碗底上则精细地描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多种动物、以华丽的卷草纹为修饰,这张照片一下子收到很多网友的转评赞。
后来,他便经常把自己的博物馆摄影放在微博上,被照片吸引而来的粉丝也越来越多。
为乾隆审美“正名”
这两年,吐槽乾隆皇帝的审美成了网络上喜闻乐见的现象,一些乾隆时期的器物时常被网友们翻出来和雍正时期作对比,一个明艳浓烈、一个清雅素淡,乾隆也常常被盖上“农家乐审美”“辣眼睛”的标签。
但在拍摄过许多文物的动脉影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刻板印象”。他认为应该根据器物不同的特色来对待,还要考虑当时整体的大环境,“脱离那个时代来谈审美,以现代人的审美来谈过去人的器物,我觉得这一点不是很妥”。
有一次,他分享完一个白玉镶宝石罐后回复大家:“很多人评论某一个文物审美很乾隆,其实不如说是乾隆审美很国际化,同时代的无论欧洲还是南亚都以繁复华丽为美——这是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之后审美的必然趋势。”
他也经常会发些乾隆时期的展品摄影,为乾隆审美“正名”。有意思的是,2018年他的微博被转发最高、最受欢迎的一张照片——南京博物馆收藏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正是乾隆时期的文物。
因为颜色清新,造型又精致可爱,这件展品很快收到了十几万的转评赞,许多网友在照片下面说:“太美了吧!”“像草莓冰沙!”“不敢相信这是乾隆审美!”
因为照片走进博物馆
如今,动脉影拍过的博物馆已经有两三百家,照片累计有45万张左右,微博粉丝还在三百万的基础上不断增长。不过他本人一直没什么感觉,也从没想过靠这个赚钱,连“大V”认证都是去年年底参加活动才加上的。
除了文物摄影,自然风光、古建筑、高楼大厦等也是他很喜欢拍摄的内容。他的微博上有“我家楼下”和“花语”系列,里面是他拍摄的许多花卉图。而在他的朋友圈,分享的更多是自己儿子小板栗的可爱照片。
如今,文物开始离人们越来越近,逛博物馆成了一种新时髦。常常有网友在动脉影的照片下说:“因为看了你的相册,我去了这家博物馆”,还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孩子对他说:“谢谢你能把这么多美好的文物展现在大家面前。”
每每收到这样的私信,他都觉得很开心,能看到代代相传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来源:中新网 作者:任思雨)
- 下一篇:《庚子年》特种 邮票开机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