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打湿的小南瓜

钱红丽《四季书》生活用语诙谐幽默

惠州日报2019年08月18日

今年刚好8月8日立秋,台风至,秋雨也会尾随其后,儿时乡村的一景总是盘根于脑际:绵绵的秋雨,风会使劲地刮,使原本耸立的草儿,俯身扑向大地,灵动的、耀眼的、润湿的,是那些叶枯藤衰后,显山露水的小南瓜,田园小景在秋雨里风光无限……

“认识钱红丽之前,读过她两本书,文字漂亮得很,像秋雨打湿的小南瓜。”到底是我国著名散文大家,胡竹峰对作家钱红丽的文字用一个秋雨打湿的小南瓜做了最形象的比喻。钱红丽,生于20世纪70年代,安徽人,作家,纸媒编辑,是喝长江水长大的才女。散文集《四季书》是中信出版社于2014年8月出版的,该书分三辑,分别是:四季贴、故乡贴、烬余贴。

辑一的四季贴是写节令,作者入厨经历撩拨读者味蕾

而节令多与大自然馈赠我们人类的(除了粮食之外)的果蔬有关,这正是一个敲击键盘收编文字的女子,也是一个能进得了厨房、拴住男人胃的女子,大显身手的时节。即便一些蔬菜的下脚料她也能做出烟火味十足的农家菜来,如《茄蒂,山芋梗以及冬瓜皮》“今天买了一小把山芋梗,一根根,把皮撕尽,折成一节节。烈火温油,加蒜片、小葱节爆炒,起锅前滴少许醋,跟小时候一样下饭。”“把浑身带刺的茄蒂拦腰掰开,抽出里面的梗,切成丝,配一两个青椒,重油伺候……嚼在嘴里,说不出的故旧感,似一身燥热回到了木然的阴凉里,但见浑身温润起来。”没有入厨经历,何来这麻利的细节,返璞归真,撩拨着读者的味蕾,意欲举箸饕餮。

辑二的故乡贴,是忆旧、缅怀,和割舍不掉的怀乡情结

每个人都是这样,年轻气盛之时,做梦都想早一天飞出自己的村庄,总以为外面的世界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儿时的记忆会放电影似地在脑海中浮现,故乡的人、故乡的事,会在你的心里窃窃私语……这就提醒着你,日已偏西,人已中年。她在《引子》一文中写道:“故乡构成了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血缘一样无法磨灭。人到中年,才真正明白叶落归根这几个字的含义来。”无论是拥有一块地,还是过年分鱼,抑或一块影响了人生的锅巴……一篇篇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无不领着读者对故乡、对过去淳朴生活的一种眷恋和不舍。虽然那个时代落后、贫穷,可是人与人的心是敞开的,兴许端个饭碗都会串门拉呱,现代高楼大夏,串门几乎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辑三的烬余贴,多是工作、写作、生活的认知和感悟

“烬余”指灾难或是困苦中求生,人活着要受苦,可是人活着也是快乐啊,能把所思所想付诸文字岂不是更加快乐和幸福呢?在生命与救赎中,似乎音乐更能涤荡我们的灵魂,《漫长的巴赫与水萝卜》一文,作者带着我们在另一个自我中,与大师对话,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世界:喜欢舒伯特遍体鳞伤的梦幻曲,音乐总会给灵魂的小屋透个小窗户,钢琴和小提琴混合曲,穿越森林、河流、草场来到乡下,来到我们的身边,灵魂有了归依,不再独自飘荡;而帕格尼尼的音乐,像无数双温柔的手,在抚慰、安抚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坚信生活的美好,有勇气不断地去追逐更加美好的生活;至于刚刚过去的夏季,最适宜听德沃夏克的小提琴曲,闭目聆听,浮躁的灵魂,会被音乐净化,上天、入海,天人合一,精神总会高于现实,这也是一种愉悦和享受。

钱红丽的写作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生活气息浓厚,接地气。“秋雨后的小南瓜”,说明她文字落笔独到,感官细腻,有些句子突兀委婉,犹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比如《挖藕人终生不语》叙述一个冬天挖藕人,是个哑巴,“一个终生不语的人,该有多寂寞?我想象着,他挖藕时,会不会跟藕对话?咕噜一句:狗娘养的,藏得这么深呐!”很难想到一个弱女子,会大大咧咧地巧借男人之口,道出了本真的生活用语,诙谐幽默的同时,读者会哑然一笑!这就是文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张新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