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定波宁看宁波

宁波启示:企业练内功政府做实功,政府沉下去企业活起来

惠州日报2019年08月20日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

三江汇合,海浪逐天。逐水而生,因港而兴——

这里曾鼓荡着百年中国制造的先声,飞扬着实业兴邦的家国梦想;这里是当今中国制造业重要基地,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并非没有惊涛骇浪,却始终安若泰山,一如600年前得名——

海定则波宁。

“冠军”摇篮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企业数居全国城市之首

宁波舟山港,一望无际的海岸线,镇海炼化的厂区雄峙在蓝天之下。

经过40多年的建设,曾经的海涂地上矗立起原油年加工能力超2300万吨的中国最大炼化一体化企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炼油竞争力一直稳居亚太地区炼厂第一组群。

宁波,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也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基点。

天高海阔,腾踊澎湃。宁波有着坚实内核力量——

雄踞东方大港,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3%,成为中国南方唯一的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三产业的副省级城市。

除了临港工业,还有汽车、纺织、家电等产业,一个港口城市为什么会形成门类齐全、产业集群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

除了雅戈尔、方太厨具等,还有一大批从事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的生产企业,孕育了数量可观的单项冠军,秘诀何在?

在宁波,有种“奇怪”现象——企业家都立志成为“行业第一”,建设百年企业。

打开海伦公司的主页面,赫然写着:“中国琴,中国心。”

一台钢琴9000多个零部件,要制造出一部高品质的钢琴整机产品,不少国外企业走过上百年时间。

1999年,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展销会上,目睹中国钢琴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尴尬,时任宁波北仑钢琴配套厂厂长陈海伦深受触动,下决心“制造出世界一流的钢琴”。

20年来,从零碎的配件制造,到主打核心部件,陈海伦和工人步步攻关,走自己的品牌化道路,发展历程堪称业界奇迹。

如今,“海伦钢琴”已是在世界钢琴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品牌,全球范围内代理经销海伦公司产品的琴行超过800家。

今天,盘点这座低调务实的城市时,会发现其异样的特质:

“冠军”的摇篮——

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8家,数量居全国城市之首,主要聚集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领域,其中57.1%的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92.9%的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在纳入宁波市级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的233家企业中,36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149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制造业单项冠军是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产量、产值可能不太起眼,但不少都手握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宁波市经信局副局长童鸿根说,“只有单项冠军越来越多,才能更快实现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最终实现由大变强。”

产业的集群——

慈溪家电、余姚塑料、宁海模具、象山针织、奉化气动元件、海曙纺织服装……门类齐全、层次多样且高度密集、区域特色鲜明,在模具、轴承、液气密、紧固件等细分领域形成比较优势,有“中国模具之都”“中国紧固件之都”之称……

这里拥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基地称号,形成8个超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基地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2%,创新型初创企业、省级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2524家、865家,均居全省首位。

民企的活水——

宁波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镇,民企贡献了宁波62%的税收、63%的经济总量、69%的出口、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

“12万家民营制造企业,是宁波制造的底色。海量的市场主体,是宁波的活力所在。”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建华介绍,就制造业而言,宁波84.1%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企业;有100家以上民营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其中25家以上居全球第一。

2018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45.5亿元,增长7%,成为“万亿俱乐部”新成员。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1%,高于全国平均近10个百分点。

“心无旁骛做制造,保持定力壮大实体经济,这充分说明宁波一直走的是一条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化道路。”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韩永生说。

破译“密码”

不断向上突破,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

制造业的灵魂是什么?

几乎所有宁波企业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创新!

从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到上海请“星期日工程师”,到今天延揽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宁波制造”始终坚持创新求发展。

不少创业者在车床上、在模具中、在材料里,研究、琢磨,乐此不疲,书写最精彩的科研论文,把自己从企业家“逼”成了科学家。

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宁波有很多农民出身的企业家,相互之间不比规模、不比产值、不比产量,而是比奖杯比证书,比研发人才多寡,比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

有这样一组数字——在宁波,90%的研发经费来自民营企业,9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在民营企业,82%的发明专利由民营企业申报和拥有。宁波慈溪,一个县级市近11年来累计有10家民营企业和2位民营企业家获得国家科技大奖;

有这样一支队伍——拥有6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一批强校强院强所,包括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等“高能级”院所,与宁波本地企业一起,构建起产学研的“最强大脑”。

近年来,宁波制造不断向上突破,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全国率先发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国际首根500千伏光电复合交联海底电缆交付使用,全球首批产业化辐射制冷降温薄膜产品下线生产,全球首创气干性自交联水性树脂和首款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

今天的宁波,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创新的核心是人才。

从对顶级创业创新项目最高资助1亿元、对高层次人才购房给予补贴等政策,到积极打造、谋划一批创业创新平台,宁波栽下的“梧桐树”不断吸引来“金凤凰”。

2018年全市人才净流入率达10.1%,居全国城市第2位,其中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高居全国城市首位。

2018年成功引进顶尖人才48人、领军人才160人,均实现翻番增长。“甬籍院士”全职回归、顶尖人才自主培养均实现零的突破。

政府施策

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向海而生,免不了风雨来袭。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宁波依然淡定从容——

今年上半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7.2亿元,同比增长6.5%;外贸进出口总额4327.2亿元,同比增长7.4%。

企业练内功,政府做实功。

一方面围绕降成本、助融资、破壁垒、促转型、拓市场、保权益等六个方面,推出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帮扶政策,2018年累计为企业减轻各类税费负担862.3亿元;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智能改造工程,重点培育、支撑制造业企业顺利实现“机器换人”。

聚焦制造业发展,宁波市提出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绿色石化、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与新兴服务等4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制造业是宁波的优势,也是宁波的根基。”宁波市委负责同志表示,无论形势如何变幻,宁波都要保持发展壮大“宁波制造”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

继续让改革不断深化,持续释放更大的市场活力——

在天生密封件公司,有一个不领薪的特殊员工——慈溪市科技局原副局长许登坤,是政府派驻在这家公司开展帮扶的干部。

“我正帮公司申报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许登坤介绍,“慈溪有30多名我这样为企业服务的在职干部,用多年行政服务经验来服务企业。”

政府沉下去,企业活起来。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大力实施科技新政、人才新政、投资新政,项目审批效率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政府透明度、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全国前列。

“宁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原动力。”宁波市委政研室经济处处长李昭说,下一步宁波仍要持续推动改革,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举办产业企业对接会,洽谈国家投资合作、高层次人才智力合作……以盛会为契机促成一批重大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658.9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项目16个,投资总额335.9亿元人民币,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

从港口出发,以实业为基,今天,宁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东欧商品集散地,在中国对外经贸舞台上的作用愈发重要。全市从事外贸的人口约200万,进出口实绩企业2万多家,160多种自产商品销量长年居世界第一,贸易往来国家地区220余个。

未来,宁波将进一步畅通贸易投资通道,在海上、陆上、网上加快构建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畅通人文通道,拓展国际“朋友圈”,筑牢民心相通之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