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的味道

惠州日报2019年08月20日

玲子 摄

拿到杨葵的散文集《百家姓》的时候,正是空闲的时候。随便扫了一眼被其简单、素雅、纯净的封面打动了。于是就用它来打发时光。

三个小时恰好把薄如小册子的《百家姓》翻完了,第一感觉就是这真是一本“开本小些、文章短些、文字精炼些”的书。

回房子后,有意识地就把这本小书放在了显眼的地方,想找时间再好好翻翻。好在此书里的五十篇文章都不长,正适合临睡前阅读。几天翻下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老道。那些貌似陌生的熟人以及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在杨葵的笔下,活灵活现,宛如一尊尊真人立在你面前,等着你阅读。在阅读之余,还颇有几分言外之意等着你去回味,难道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一切都已被说出来,但不是被所有人领会”境界?

正如封面一样,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简单、纯净。散文家张宗子曾说过,初写文章的人,很难避免矫情、夸饰的毛病。与此相似的,还有周作人说过的: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常感到两种困难,其一是说什么,其二是怎么说。对此,我深以为然,从《百家姓》中五十篇文章的行文来看,我觉得作者杨葵也是深谙个中道理,无论是说什么还是怎么说,他都拿捏得相当到位。

从书里写到的理发师小张、钟点工小月、同学豆腐、师长乌老师、琉璃厂伙计小罗……,作者把他们称为人生路上的“我之伴”、“我之侣”,在寥寥千余字的方寸之间,勾勒其轮廓,描摹其内在精神,尽管作者只是想表达“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曾有这样一些人来过”。但就是“这样一些人”,带给作者更多的是人生的感悟、感动,它们流泻到笔下,无处不充满着温情和敬意,或许这才是作者想要的。

记得杨葵曾经说过,回忆于我,是回得去的,回去的途径就是文字。在本书大部分篇章,都是源自作者的回忆。而事实上,回忆正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有什么样的记忆就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或许于作者而言,比起回忆,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过客”,要显得温馨、温情得多。(毕 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