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藏在名画里的唐诗》用名画的视角诠释和解读唐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当用名画解读唐诗时,你便会有一个新的视角来观看人生。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后导师薛晓源主编的《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通过66幅名画解读了17位诗人的51首唐诗,带你走近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唐。
唐代文化体系庞大完整,极具开放性和贴近性,从唐诗便可窥一斑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最繁荣、最发达、最开放的时代之一,但是唐朝的史料并没有大家想像得那么多,除了传统的以史书形式存在的史料之外,唐诗也是史学研究的富矿。《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作为中国画报出版社“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中的一部,采撷了珍藏在海内外的皇家珍藏、海外珍藏、稀世珍藏古画,通过“诗画合一”的方式,将抽象的思想观念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的中国传世名画进行珠联璧合,对丰富的唐诗进行了情景解读,让读者从“画面感”入手,在欣赏美图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获得完美的视觉享受,充分领略到唐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
唐代文化体系庞大完整,极具开放性和贴近现实及民众,这从唐诗便可窥一斑。比如书中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充满着浓烈的烟火人家气息。夕阳、村落构造了画面的整体轮廓,老人、牧童和牛羊则增添了人间烟火的温暖。在宁静的夕阳下,鸣叫的野鸡,抽穗的小麦,稀薄的桑叶和入眠的春蚕,使画面色彩更加生机勃勃,而农夫劳作归来的欢声笑语,让其乐融融的乡村画卷如泼墨般在读者面前氲染开来。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所见,一片苍莽。心中所感,无限悲凉溢于言外……唐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唐代社会的生动图画,其意境悠远深长,让人浮想联翩。从唐诗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经济史、政治史、民俗史、绘画史、音乐史,甚至还有舞蹈史、战争史等各种宝贵资料。它所给予我们的历史实感的巨大价值,则更是任何史书都难以做到的。
书中还集中展示古典绘画与古典文学、哲学的内在亲缘关系
唐诗不仅是诗歌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亦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献礼。唐诗入画,便是将高华典雅的诗作用具象的绘画语言呈现,浪漫地呈现出迷人的诗意生活世界。而这些名画更是“藏”意丰富。比如张九龄的《望庐山瀑布泉》,描写的是远望庐山瀑布泉看到的情景。诗中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势,可谓画面感强烈。其插图为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和宋朝江参的《摹范宽庐山图》。两幅画作均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画中山峰层峦叠嶂,草木繁茂,飞瀑高悬,云雾飘逸浮动,尽显庐山无比雄浑之气势。特别是《庐山高》隽秀、润湿而又苍劲的用笔用墨,纷繁、宽博而又伟岸的造型布局,高致绝人,坚实酣豪,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让诗的深远意境在画中变得更加广阔……唐诗讲究风雅流韵,中国绘画探究味象澄怀。一面是清丽可诵、字字珠玑的唐诗,一面是真气弥漫、古意淋漓的名画,两者融通,让昔日“养在宫中人未识”的绘画珍品酣梦醒来,“飞入寻常百姓家”,破解传世古画与唐诗之玄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直是哲人智者苦苦追寻的永恒主题。《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不仅对此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和解读,还集中展示了古典绘画与古典文学、哲学的内在亲缘关系,让我们顺着这脉络便能轻而易举地走进唐朝。
(秦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