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龄围与红军井

□张 勇

惠州日报2019年08月25日

松龄围。

7月6日,我们支部党员一行30人,来到龙门白芒坑革命旧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党日活动。出发前,听支部黄书记讲,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与曾经战斗在白芒坑地区的两支革命武装,红四师和粤赣湘边纵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远远望见山坡上一座客家围屋建筑。近前看,屋眉正中“松龄围”3个大字遒劲有力,大门右上方挂着“白芒坑革命旧址”的红底木牌,格外醒目。

松龄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结构。天井两边是房间,中间回廊门正好将两个天井院落连贯起来。战争年代,当地革命堡垒户将它捐献出来,用作我军指挥部和战士营房。“大家往这边看,这两位就是红四师的领导人叶镛、徐向前!”看着革命陈列室墙上一幅幅宣传版画里的泛黄相片,听着义务讲解员洪伯铿锵有力的话语,眼前浮现出久远却鲜活的画面。

1927年冬天,特别冷。广州起义失败后,红四师在叶镛和徐向前的带领下,从广州花县(今花都区)出发、去往海陆丰,途经龙门,在白芒坑里休整了3天。驻扎期间,红四师军纪严明,积极宣传革命方针和宗旨,打击土豪劣绅,访贫问苦,开仓放粮,在白芒坑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村民洪观火、洪国盛、洪国房还加入红四师。时值寒冬,白芒坑村民喝水要走一段崎岖的山路去挑山溪水。红军战士们看到这种情形,在白芒坑围屋外挖了一口井,彻底解决了村民喝水难的问题。红四师撤离白芒坑地区后,当地民众革命热情高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统一指挥下,白芒坑人民为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

我们一行人紧跟洪伯的脚步出了松龄围,往围屋左前方向走五、六十步,便看到了掩藏在灌木丛中的红军井。白芒坑革命旧址是龙门县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到这里来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龙门县政府在水井前立起“红军井遗址”纪念碑,加盖了铁栏井盖,水泥围坝四周种满错落有致的绿色灌木。

解放战争时期,白芒坑依旧是当地革命活跃地区。1947年,张奕生、朱湘祺受中共龙河博区工委派遣,到平陵恢复党的基层组织和武装斗争,在白芒坑后山天湖庵组建人民武装“铁流队”。“铁流队”在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反击国民党的“清剿”行动,参加大小战斗不下百次,多次取得以少胜多的战绩。粤赣湘边纵队领导尹林平、东三支领导黄柏等,也曾到白芒坑办公居住。尹林平是原东江纵队领导人之一,正是他带领东江纵队北撤后留下来的部分骨干,创建粤赣湘边纵队,发展壮大了粤赣湘边地区武装力量。边纵官兵将原来红四师开凿的水井挖深、扩宽,不断修缮,让群众更加方便挑水饮用,并命名为“红军井”,并书“饮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念徐向前”作为纪念。

而今,在红军井正前方路口处,庄严矗立着徐向前元帅的戎装雕塑,塑像前放满了前来瞻仰的民众敬献的鲜花和花篮。

“让我们感谢洪伯的精彩讲解,您老辛苦了!”支部黄书记带头,大家纷纷鼓起掌来。“不辛苦,不辛苦”,洪伯连连摆手,说这是应该的。

可是,故事里的红四师、粤赣湘边纵队,和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究竟有何渊源呢?好像洪伯的解说,也未曾给出答案。

“好了,现在到我揭开谜底的时候了!”支部黄书记似乎猜到了大家心中所想,接着说:“我们医院的前身,就是粤赣湘边纵队领导下的野战后方医院白云医院。1950年2月,粤赣湘边纵队番号撤销,白云医院10多名留守人员和40多名医训班毕业人员,正式组建了东江医院,后改名为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至今。”

原来如此。红四师的火种,汇入东江纵队的抗日洪流;东江纵队的部分骨干,创建了粤赣湘边纵队;而边纵野战医院留守人员组建的东江医院,最终发展壮大成了今天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原来我们医院的血管里,曾经流淌着无数红四师、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战士的血液,我们是英雄的人民军队的接班人!

松龄围里寻根溯源,红军井旁叩问初心。如果说,为人民谋解放,为民族谋独立,是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那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一定会传承“爱院敬业、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不忘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满意感、安全感的初心,秉持“仁心惠民、仁术济世”的职业精神,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打造成“书香人和、优质高效”的一流现代医院,救死扶伤,奉献社会!

(图片由方炳徐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