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大国屹立东方
依靠科技驱动,我国制造业逐步形成新供给能力,走上从制造到创造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这是一幅备受瞩目的“制造版图”:神舟飞天、“蛟龙”探海、高铁飞驰、北斗组网……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中国制造体系逐渐完善、结构优化升级、竞争力与日俱增;
这是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按不变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900余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从不足到充沛,工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制造新格局正在形成。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70年砥砺奋进,制造大国正屹立东方。
制造大国步履铿锵
世界银行在《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中指出,凭借惊人的发展速度以及过硬的实力,中国高铁已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发展经验值得别国借鉴。
从零起步、由弱到强,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映照了一国制造的步履铿锵。
70年弹指而过。今天,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900余倍。我国用7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1949年,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如今,中国已位居全球第一产钢大国;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如今,中国汽车产量多年蝉联全球第一;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如今,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在华夏大地上驰骋;实现近14亿人口全民通电、将公路延伸至每个偏远角落、4G基站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一个个振奋人心的事实,见证着一个制造大国的巨变。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此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70载光阴奋斗,我国创建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在重要领域形成了一批产能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工业产品。
“我国工业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工信部部长苗圩说。
“中国创造”加速涌现
70年来,从发挥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到自主研发、创新突破,由传统依赖人工到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中国制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方式更加高效,产品质量加速提升。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C919大飞机……一件件“中国重器”是自主创新的见证;一批批中国品牌逐渐成长,代表着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产品不断推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国。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加速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67.8%和48.5%。
“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为中国创造。”在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名为《中国创造》的纪录片里,来华采访的外国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依靠科技驱动,我国制造业正逐步形成新供给能力,走上从制造到创造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说。
“制造格局”实现再塑
中国制造在变,制造版图一定会变。从20世纪60年代以大小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地区工业布局大调整,到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从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和振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精准”发力,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新动能不断释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谋局落子”之间,更是释放广阔发展空间。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格局的再塑将有助于中国制造突破瓶颈,加快迈向高质量。”黄利斌说。
(据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 上一篇:贺一诚高票当选澳门第五任特首人选
- 下一篇:新发放商业性个人 住房贷款利率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