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飞舞 颅脑“拆弹”
神经外科医学博士李雪松多项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获评市名医

李雪松。

李雪松手绘手术图。(翻拍)
他组建了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初步构建了神经医学整体框架下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本区域内实现对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一站式诊疗服务,得到国内、省内同行广泛关注和认可。多年来,他秉着一切为了患者健康的心愿,带领团队将人文医学精神贯穿在诊疗全过程,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全国“人文爱心科室”称号,该院也被授予全国“人文爱心医院”称号。
他就是大脑地带“拆弹”专家——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李雪松。他是我市神经外科界第一位医学博士,在惠州地区开创性地完成了许多临床及科研工作,多项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救治了数以万计的伤病患者,先后被评为全国人文医师、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最近又获评市名医。
人物名片
李雪松,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兼神经外科主任,获全国人文医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惠州好医生、惠州最美青年医师、惠州市名医等荣誉。
做每台手术都如高空走钢丝
日前,一场惊险的脑部“拆弹”实战,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进行。显微镜下,李雪松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几个毫米的间隙里,凭借丰富经验和娴熟技术,在密如蛛网和嫩如豆腐的组织中,有条不紊地暴露动脉瘤。然而,患者颅内出血造成血管周围黏连严重,分离过程十分艰险,不亚于电视上拆弹专家剪断炸弹上红蓝导线的惊险紧张程度。
手术台上的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这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在过去曾被神经外科界视为手术“禁区”。生死一线,李雪松和团队没有在“禁区”面前止步,他们选择了和死神博弈。时间一分分地过去,终于李雪松带着团队突破不可能,成功为患者夹闭了两个动脉瘤,“拆弹”完成!
神经外科医生的每一台手术都须用小如笔蕊的手术刀,在错综复杂的脑部地带“扫雷”。手术一个闪失,轻则患者功能丧失,重则生命垂危。
每一次手术,对李雪松来说如履薄冰。每遇疑难病例,手术前他都潜心研究国外此类手术文献,做好全方位的设计和预案。召集科室相关医生一次次讨论、细化手术方案,对于特别疑难的,甚至开展术前预演,尽可能地设想手术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前作出预判。“直到现在,仍没有一台手术能够做到事前完全料到每个细节,只能说是无限趋近。”李雪松形容这种感觉为高空走钢丝,任何一台完美手术的背后,都是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技能培训、团队协作、综合管理的结果,凝聚着仁爱、责任、追求和成就。
毫不犹豫选择挑战性强的神经外科
李雪松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老家在黑龙江的他,升高三那年因为一场重感冒休学了3个月。“一名好医生,可以实实在在帮到很多人。”那场求医经历在他心里播下了当医生的种子,学医成为不二之选,并在当年成功保送医科大学。
在医学院,李雪松展露出他的学霸气质。“男生一般都去做外科医生,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是外科中的冷门,高风险、高强度,但收入不高。但在李雪松看来,神经外科的艰难之处也是它的有趣之处,“不停挑战自己、攻破新难关,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毕业后,李雪松选聘到市中心人民医院。工作几年后,他脱产考研考博,并以博士第一名成绩入读中山大学医学院,专业还是外科塔尖科室神经外科。
2016年,他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筹建心目中蓝图。“我国的神经医学充满发展的空间,惠州神经医学进一步发展需要各个医院齐头并进,在竞争中促发展,患者能获得更好的服务。”彼时的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医学学科,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李雪松泼墨挥毫。
手绘手术图让患者秒懂手术流程
繁忙的手术之余,遇到疑难病例李雪松喜欢手绘手术图,一方面便于自己理解回顾记忆手术操作过程,另一方面这些手绘图可作为交流资料,用在医生交流学习,还可“看图说话”和患者沟通病情,让患者“秒懂”手术流程。从办公室柜子里,他拿出一叠厚厚的手绘图。一双长着厚厚老茧的手,给记者翻看着树根样错综复杂的手绘手术图,这是他为一位疑难病例患者施手术后用了10几分钟时间画下的手术操作过程,并用英文注明解析。
“他画得很逼真、很明了,我知道我的病因和手术步骤到底是怎样。”还有几天就出院的小伙小敏打趣说,李医生是被医生职业耽误的“画家”。
一有时间,李雪松除了学习,还喜欢绘画和书法。“通过书法、绘画可以提高手部灵活性,更重要的是体会书法绘画中的意境,把它运用到手术当中,让每台手术都做成精品。”
3年以来,李雪松不仅组建起了神经医学中心,95%以上神经外科手术都可开展,高尖脑动脉瘤,功能区脑胶质瘤,侧颅底CPA巨大肿瘤、侧额叶中上回高级别胶质瘤……李雪松的日志本里排满了手术安排,这些手术随便拎出去一个都是业内的疑难复杂病例。
对患者没有一丝不耐烦
尽管顶着“主任”和“博士”的头衔,但李雪松从不摆架子,他与患者谈话和蔼可亲、自信笃定,没有一丝不耐烦。“医患本是一条战壕上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一名医生除了把手术做好,还要做好患者的沟通安抚。”由于知识不对称,每一种疾病医生要对患者做充分沟通,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医生仁爱为先,悲悯情怀是每位医者入门的准则,其实质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你的命有多重,病人的命就有多重。”李雪松说,“医生的职业是帮助病人解除病痛,一切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如果一名医生对此有很深的认识,就会改变态度,真正让病人感受到温暖。”
李雪松的名气大了,邀请饭局的人多了,但他极少出现在应酬场合。工作之余,他除了陪伴家人外,更多时间花在不断学习上。李雪松告诉记者,当医生的初衷不是为挣钱,不是为名利,而是要帮助别人脱苦去难。医生都有一种初心,那就是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欧永杰
- 上一篇:同学基金会有爱 7年资助6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