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不对立
《新实体经济》认为,互联网可为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进提供平台支撑,引领制造方式变革

为什么强调振兴实体经济?为什么会有虚实之争?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意义的理论会引导成功的实践。最近,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在其新书《新实体经济》中,提出从供给侧改革与实体企业发展入手,提出“新实体经济”的概念,并与前沿科技、商业模式、“天生全球化”新道路、企业家精神等问题紧密结合,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扛鼎之作。
新实体经济是面向未来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经济业态
什么是新实体经济?王广宇表示,简而言之,就是有效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新实体经济不是对实体经济从结构层面的分类,而是指传统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升级、转型和发展,两者并不对立,而是递进关系。新实体经济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第一,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存在对立关系,相反,我们之所以要支持“互联网+”,就是因为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发展新经济需要研究新的经济规律。当前,打算继续沿用传统经济理念来管理新经济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互联网可以为我国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迈进提供平台和支撑,并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引领制造方式的变革。
第二,新实体是经济主体之本原意义的回归,这意味着若要推进企业部门的“三去一降一补”,须加速全面推动“创新大平台”建设。吸引人才,以及打造“创新生态链”。例如,浙江省结合产业和行业优势,建设“生态小镇”,通过挖掘小镇自身特质。用“特色”聚集产业、用配套服务涵养产业,使特色小镇成为高端要素集聚的平台、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如嘉善县的“归谷智造小镇”,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集聚了世界各地7000多名科技人才。
第三,新实体经济是面向未来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经济业态。科技创新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带来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的高端化、生态化发展。以科技部开展的“两化融合贯标”工作为例,贯标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显著提升了研发创新、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运营成本平均下降了8.8%,经营利润平均增加了6.9%,综合效益显著增长。
在不同功能、地区和业务单元之间分享资源,实现效率最大化
谈到新实体经济,必须改变互联网是虚拟经济的观念,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改变趋势是无法阻挡的,新零售、新技术、新金融、新制造、新能源正在变为现实。那么,对新实体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界定?王广宇表示,第一,必须从客户的角度考虑,从用户价值来定义,就可以分析出业态横向扩展性、纵向延伸性、平台衍生性、关联协同性;第二,必须思考关键的资源能力,如品牌、技术、渠道等,不同的商业阶段需要不同的关键资源能力;第三,必须搭建企业业务系统,构建一个围绕定位来建立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分配各方在各个环节中的角色和组织方式,在这个系统上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第四,必须思考企业的收益及分配方式,由于最终分配的来源是整个商业模式价值,要考虑以何种方式来获取收益,即如何定价、向谁收钱等,同时企业必须思考纳税、社会责任、员工福利、股东回报等方面的收益安排和结果。
培养“新一代”企业领袖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企业家是稀缺的社会资源——新一代企业领袖,是指那些能够促进他们所在业务单元成长并能够服务于集团公司需求的人,对新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一大批能够代表整个组织而非仅在其所属领域的领袖级企业家,对行业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极其重要。
(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