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的世界 绚烂的生命
《我有蒲草》全面解读菖蒲的药用价值和文化象征
在林林总总、数以万计的花草植物中,菖蒲,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种。然而,王加婷却从这颗草中,窥见到一个异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从而产生出这本《我有蒲草》。通过作者娓娓叙述,细心梳理,让人看到菖蒲的美丽妩媚,更让人通过这种草,体味生活的绚烂,感悟人生的真谛,沉淀思想的精华。
全书以丰富的史料,呈现悠久的菖蒲文化
“美是一种机缘,在于邂逅与发现。”《我有蒲草》一书,就是一本发现美之书。全书以丰富的史料,呈现悠久的菖蒲文化,展示菖蒲丰富的内涵。看似名不见经传的菖蒲,通过作家翻阅典籍发现,早在远古的周代,菖蒲就是祭祀神明时的重要祭品;而先秦时期,菖蒲就被看作一种高洁的香草;至于唐代,有人将菖蒲移于盆盎中,制作盆景……《我有蒲草》也用大量史料,让人看到菖蒲丰富的种类,功用多样。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经过跋山涉水,孜孜不倦地考察,确定菖蒲有“泥菖蒲、水菖蒲、石菖蒲、钱菖蒲”等类别;而明代文学家高濂也指出,“石菖蒲”中可以分为六种,即:“金钱、牛顶、虎须、剑脊、香苗、台蒲”等。菖蒲不仅仅可以观赏,可以养眼,而且实用性相当强,浑身上下都是宝。香蒲可以制成蒲席、蒲篮、蒲包,同时,菖蒲能够“入药、养气、酿酒”等。在了解菖蒲的功效、历史、文化之后,再去山野间观看菖蒲,就不会认为它只是一颗弱不禁风、貌不惊人的小草,而是一个蓬勃兴盛的大家族,一种特色鲜明的植物,一棵内涵丰富的花草。
用细腻丰富的文字,让人从中感受菖蒲与众不同的气质与风韵
《我有蒲草》用细腻丰富的文字,书写菖蒲的绚丽多姿,让人从中感受菖蒲与众不同的气质与风韵,正如作者写到的那样:“菖蒲有仙灵之质,无论是翠绿清秀的外形,还是雅致平和不张扬的精神,都有出尘之形、俊秀之气。”菖蒲的气质与风韵,在于它“色、香、味”一应俱全,给人美的享受,思想的放飞。作者就这样描写道,“蒲草之色,绿得小兽一样可爱悦人,露珠凝叶子上,闪光似水晶体,有一种夏夜的清凉。”“一株菖蒲染目,山高水绿,天光云影共徘徊,蒲之绿意映着蓝天,细波粼粼。”菖蒲的“色”在作者笔下,是别致的,与众不同的;除了色彩惊艳之外,菖蒲的香味也是特殊的、特立独行的:“揉碎一片叶子,就能闻到香气。氤氲中悬凝着一株草内心深处隐而不露、丰富至极的全部精神生活。”读到这些洋溢丰富情感因子的文字,此时的菖蒲,已经不再是一棵草了,而是澎湃着生命,散发着活力、具有人格力量的灵魂。
用浓墨重彩,梳理苏东坡与菖蒲的关系
“幸福的人,总是能从微小的事物中汲取到快乐,每一天都不拒绝自然的馈赠。”的确,古往今来,就有那么一些文人墨客,他们对其貌不扬的菖蒲情有独钟,书写了人与自然最美好的情感、最和谐的共处。在《我有蒲草》一书中,作者就认真盘点了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明末清初海派画家代表人物胡公寿,以及近现代书画名家朱屺瞻、齐白石、吴昌硕与菖蒲的前尘往事,从而丰富了菖蒲的人文色彩。作者用浓墨重彩,梳理了苏东坡与菖蒲的关系。作者深情地写道,苏东坡29岁时,在山中第一次遇到一种野生菖蒲,便“为之着迷”,从此爱上了默默无闻的菖蒲,然后写出了第一首咏赞菖蒲的诗歌,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一共为菖蒲写了“三十多首诗”。也许正是苏东坡开创了种养菖蒲之先河,才使宋代文人间流行起种养菖蒲的风气。菖蒲,架起了人与自然心灵相通的桥梁。
(贾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