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惠州情

惠州日报2019年09月14日

借助《惠州日报》版面扩充的优势,以通讯形式首发了冬种马铃薯产业、荔枝和梅菜的现代化加工、甜玉米的全方位加工、环保床养猪、乒乓球大的东奎杨梅在惠州的丰收等,通过大通讯生动翔实的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1996年,我开始到惠州日报社工作。

当时,惠州日报社编辑部深藏在市政府上院一栋灰色的公寓房里,副刊、政文、经济等部门都在同一层楼办公。后不久又搬到荔浦风清一座有如招待所一样的办公楼里。刚来报社时是在副刊部当编辑,我很忐忑,因为大学毕业后就进大学教书,从没有编辑过报纸。幸运的是我有好同事李桂萍和好朋友周小娅,她们告诉我如何计算字数、画版、配色。另一个好友兼同事曾鸣,则教会我如何设置栏目和选稿。大家每天都愉快地工作着,编辑工作也不断出彩,我主持的“周末大特写”“周末茶座”受到了读者欢迎。时任总编辑祝基棠写香港回归的文章还获得了广东省新闻奖三等奖。

1998年,我到了采访部,主要负责龙门县的采访。龙门的山很高,我为了核实一份V6桉树苗是否长满卷心虫的举报,攀着树在接近90度的山上见到举报者,并数着一棵棵桉树苗看了过去,几乎没有见到卷心虫,举报者不好意思地承认夸大其词。我因之化解了林农与县林科所的矛盾。我当时走遍了龙门的山山水水,像蓝田的瑶族风情和百岁老人、大叶芥菜,永汉的竹产业,南昆山旅游节、沙迳的养蜂,平陵的水稻加工和古民居,还有龙门柑橘的留树保鲜等报道是出彩的。当然,最出彩的是在采访部主任黄焕阳和要闻部主任程海亭的指导下完成的《假代表坐上直通车 真问题惊动李长春》,该报道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让我学会了新闻报道的抓点和以小见大。

惠州每到雨季,桥西、桥东、河南岸、水口等地经常被淹。当时的惠州市领导提出: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修好惠州大堤。

我跟着市主要领导多次在风雨中抢在第一线进行报道。印象最深的有五次:第一次在“杜鹃”台风中,惠东稔山变成泽国,趟着水我们也走不进去,市领导当场拍板想方设法筹资金支持稔山建设海防堤,后来全部兑现了。第二次是在惠东梁化镇的晨光村,我们是趟着齐腰深的水走进村里现场采访,原来是花树下水库加大泄洪所致。后来,晨光村再也没有被洪水淹没过。第三次,2006年惠城区小金口镇在惠州大道,一条街被水库大泄洪和小金河行洪不畅所淹,水深到胸口,我们坐在大铲车的铲斗进去采访。很快,小金河的治理工程就完成了。第四次和第五次都发生在2007年,惠东在夏天多处被淹,好不容易熬过去,没有想到冬季稔平半岛会发大水,冬种马铃薯大面积受淹。在惠东县铁涌镇黄坑盆地的田野里,我当时把皮鞋和长裤脱在车上,赤脚跑到被淹的冬种马铃薯田里拍照。看到《惠州日报》的报道后,市里和县里发力救助农民灾后复产,让他们通过冬种马铃薯继续走上富裕之路。后来,我通过跟市、县气象局和市三防办的工作人员交朋友,经常在《惠州日报》头版第一时间发出天气预报和灾害中损失的报道,让惠州上下都了解到最权威、最真实的情况,消除了许多混淆视听的流言,从而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惠州日报社后来成长为报业传媒集团,我分管的采访线路多了起来,增加了民政、人防、军队等。我借助《惠州日报》版面扩充的优势,以通讯形式首发了冬种马铃薯产业、荔枝和梅菜的现代化加工、甜玉米的全方位加工、环保床养猪、乒乓球大的东奎杨梅在惠州的丰收等,通过大通讯生动翔实的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参加国家水产品展览会和省农展会、花博会以及到韶关、清远考察竹产业后,在大通讯中加入了记者的思考,引起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把我的思考纳入新的产业发展规划中。

报社一直鼓励记者多做大的策划报道。我对三方面特别成功的系列报道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自然保护区系列报道,幸亏市、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不怕苦,翻山越岭陪我到象头山、罗浮山、南昆山和麻陂林场等地去看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和龙虾花,我才写出鲜活的现场报道。二是农业产业化系列报道,记得第一篇叫《扶起龙头富万家》,说的是惠东的九华、四季鲜等几大农业企业在省、市、县政府的扶持下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通过冬种马铃薯而致富的事情,为当时被负面报道搞得有些情绪低落的惠东的干部群众鼓了一把劲。三是海洋海岸系列报道,市海洋与水产局派了车从海滩上一路开了过去,在惠东港口镇遇到一位老林业人,他忧心忡忡地指着海边的马尾松说,这树又叫木麻黄,几十年努力,它们在海边形成最好的防风林,现在却被海边修房子、建设虾池的砍掉。后来到了惠东盐洲镇,镇领导和我们走了一个小时,陪着我们去一个他们叫银滩的地方,和考洲洋连成美丽的风景。他们内疚地说,我们是不是很没用,守着这么好的地方都开发不起来。今天,驴友们叫这个地方“黑排角”。两年后,采访部组织了海岸行报道组,市海洋与水产局派了船冒着巨大的海浪冲向三门岛,我当时已经是老记者,自然打了个头炮,洋洋洒洒地写了三门岛的渔民和美丽的神仙鱼、天空飞翔的老鹰,还有岛上的九龙海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组报道得了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

我们那一批记者经常互相串线,实际上是互相救场,我串得最多的文化和体育线。在抵惠文化名人、明星的报道之余,2004年报道惠州儿童剧到北京参加中国“德艺双馨”大赛,得了中国“德艺双馨”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让我终身难忘的是2004年的TCL中国(惠州)汽车拉力赛的报道,我和摄影记者朱金赞在这项国际大赛中主动出击,每一个车队都采访到了,甚至女车模也采访了,并以通讯的篇幅报道。最后比赛在惠城区横沥镇的山地举行,尘土飞扬和汽车轰鸣中,我们抓好了细节和人物动态,将报道重点落实到车手上。我们当时跟国外和国家、省的记者同框进行报道,国内外的车队称赞我们惠州日报的报道是一流的。

(吕 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