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生长磅礴力量忠诚写满东江大地

惠州日报2019年09月26日

手绘《惠州红色资源地图》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

东江纵队纪念馆

叶挺将军纪念园

东湖旅店

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

象山中学(挺秀书院)

松龄围

百庆楼

邓演达纪念园

马克思街

惠州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粤大地。这里曾留下孙中山、周恩来、彭湃等革命前辈战斗的足迹,诞生了廖仲恺、叶挺、邓演达等众多革命志士,孕育了大革命时期的“东征”、土地革命时期的“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抗战时期的“东纵”“东团”、解放战争时期的“边纵”等革命火种……而这些,对于今天沐浴在和煦阳光下享受幸福生活的人们来说,都是绝不能忘却的纪念。

为了更好地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中共惠州市委党校、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策划制作了手绘《惠州红色资源地图》,标注了国民革命军东征遗址、东江纵队纪念馆、叶挺将军纪念园等数十个红色基地,记录下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峥嵘岁月。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英雄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记忆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褪色。今天,当我们打开这份手绘《惠州红色资源地图》,曾经的历史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无数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犹如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激励着每一个惠州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畏风雨,砥砺前行。

叶挺将军纪念园

叶挺将军纪念园,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核心区占地面积300亩,由叶挺故居、腾云学堂、读书亭、练武堂、育英楼等历史建筑和叶挺纪念馆、铜像广场、牌坊等组成。纪念园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挺故居、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叶挺纪念馆为依托,以展现叶挺将军生平和成长背景及客家文化特色为主线,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侨乡文化和绿色生态文化融合在一起,集弘扬叶挺精神、展示客家传统文化和发展生态旅游于一体。

叶挺纪念馆建筑面积2758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2500平方米,展馆由两个展厅和瞻仰厅、缅怀厅组成,共7个部分22个单元。叶挺故居为叶挺祖屋,是清末时期叶挺的祖父所建,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两进四合对称式砖木结构,面宽15米、进深16米、高5米,有4房2厅1厨房和1天井。故居现陈列展品150多件,围墙门“叶挺将军故居”为江泽民同志亲书,围墙内的绿化区中央竖立着叶挺将军铜像。

叶挺将军纪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游客最喜爱(满意)红色旅游景点,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广东省廉政教育基地、党员现场教学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

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位于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朱明洞景区内。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敌后人民抗日武装,是广东人民的子弟兵。抗日战争时期,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当地民众组织起来的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与敌人在广九铁路沿线鏖战,在农村、城市、海上、交通线上打击侵略者。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在孤悬敌后,远离党中央、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处于日伪夹击的艰苦环境中,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把城市游击战、海上游击战载入我党领导的反侵略战争史册。

为弘扬东江纵队革命精神,中共博罗县委、博罗县政府决定兴建东江纵队纪念馆。筹建工作始于2001年,2003年12月开馆。东江纵队纪念馆三面环山,前面是秀丽的白莲湖,右侧不远处为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冲虚古观。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馆内设4个展示厅及工作服务区,4个展厅分别为“序幕厅”“陈列厅”“英烈厅”“映视厅”,以及两条长60多米、宽3米的参观走廊。纪念馆前面,是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上安放着一组东江纵队将士的人物雕塑。东江纵队纪念馆是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惠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位于惠东县安墩镇青山坳。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解放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部队,是粤赣湘边区人民的子弟兵。在3年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在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华南分局的领导下,在粤赣湘边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依靠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和大规模“清剿”。经受了残酷斗争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战斗的重大胜利,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作战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解放战争初期的400余人发展到3.8万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入广东、解放广东铺平了通道。当野战军入粤时,立即得到了全区军民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援,迅速歼灭了广东全境之敌,为解放华南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是承载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丰功伟绩的纪念设施,南临安墩圩,北环绿水青山,环境优美。该园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场地3.8万平方米,在设计理念上,以纪念性设施为主调,建立粤赣湘边纵队革命英雄纪念碑、革命英雄雕塑群、飞鹅嘴革命烈士纪念亭、大门牌坊4项建筑为主要构件,兼具生态、园林、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多项功能。牌坊园名由原边纵副政委、省政协主席梁威林题写。革命英雄纪念碑碑名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题写。

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的建成,填补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重大革命设施建设的空白。现已成为惠州市重要的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

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下圩埔。

高潭的革命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承载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文物非常丰富。高潭地区邻近海丰县城,早在农运初期,彭湃就到高潭点燃农运烈火。由于受农运思潮影响,高潭革命斗争开展的时间早,群众运动斗争的规模大,坚持革命斗争的时间长,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是2017年在高潭革命文物陈列馆的原址上进行了设计重建。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新建陈列馆主要分为入口大厅、休息区、主要展览空间和附属后勤区。园林景观面积约8000平方米,含陈列馆馆体、主轴大台阶、亲水主题广场、绿化等内容。布展内容包括红色革命内容布展、历史照片展示、图表展示、歌曲展示、艺术品展示、文物展示和历史景观展示。

陈列馆以革命基石(红色晶石)为主要设计理念,与纪念碑、纪念亭共同打造成一个纪念公园。陈列馆整体犹如两块坚硬革命岩石,代表着革命精神,纪念着革命历程,凝结着革命精髓,象征了红色政权稳如泰山。整个建筑高度7.1米,左右对称,庄严肃穆,以纪念党的生日。同时依附于地形特征,设计因地制宜,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无限缅怀与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之意。陈列馆外墙的红色预示着革命精神的迸发、蔓延之势,利用多面体将革命晶石进行具象化,其富有棱角、刚毅的结构形态,寓意激进、反抗、斗争精神,也预示着革命胜利的艰苦历程,激励后人沿着革命轨迹继续前进。

挺秀书院

挺秀书院——中共秋溪党支部、路东农民抗敌同志总会成立旧址,位于惠阳区三和街道象岭村。

1924年春,中共广东区委派留学日本、毕业后在广州搞工运的共产党员叶文匡回到惠阳秋长,领导农民运动,发展党组织。叶文匡充分利用秋长沙坑挺秀书院地理位置偏僻和师生爱国的有利条件,以国民党秋长区分部书记叶香谷在社会的地位作掩护,组织领导秋长农运,积极发展入党对象。1924年夏,叶文匡在挺秀书院和农会骨干中发展叶锡康、叶钦梅、叶梅青、叶春仁、叶祥彤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挺秀书院成立党小组,叶文匡任小组长。从此,挺秀书院成为党小组开展工作的据点。

1924年冬,又吸收10多名农会骨干入党。1925年4月,在党小组的基础上,在挺秀书院成立中共秋溪党支部,叶文匡任书记。中共秋溪支部是中共在惠阳县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它的建立为秋溪乡大革命斗争起到组织和领导作用,为中共惠阳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基础。

1945年4月,路东行政委员会成立。为确保行政委员会施政纲领的实施,路东行政委员会于1945年7月在象山中学成立路东农民抗敌同志会总会,选出叶特香为总会长,该会领导会员20多万人,代表农民50万人。

挺秀书院是由沙坑叶氏岁进士天波公聚叶氏兄弟39人捐银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坐北向南、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小楼,由三进、横屋、后座构成,是一所具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小楼最初取名为挺秀书舍,1785年扩建为挺秀书院。在革命斗争中,这所学校几经风雨,数次易名,于1938年改名为象山中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象山中心小学又改名为象山中学;“文革”时期改称人民中学,不久又改称为象山中学。2003年,象山中学进行了全面绿化,现有建筑面积1828平方米,占地2300平方米;2004年8月,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庆楼

百庆楼——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的先锋村白洋湖。

1927年5月,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后,海陆惠紫四县工农革命武装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县城,逐步向中洞靠拢,酝酿组织东江第二次武装暴动,期间,中共东江特委由海陆丰转移进入中洞百庆楼办公,彭湃任书记。因彭湃早于3月离开广东,调武汉中央农讲所工作,中共东江特委由张善铭代理书记。同年6月,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由黄雍任主任,于8月迁入中洞百庆楼办公。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进入中洞,中共中央南方局指示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把进入中洞的南昌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师部亦设在百庆楼,由董朗任师长,颜昌颐任党代表。百庆楼集党、政、军领导机关于一地,成为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为开创中国第一批苏维埃政权和东江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洞山洪暴发,旧址被夷为平地。2002年冬,惠州市、惠东县两级人民政府拨出资金,在原地基按原貌修复了这座革命旧址。修复后的百庆楼增设展览内容:张善銘、董朗、颜昌颐、王备、刘琴西等领导人的卧室及警卫室、厨房、储藏室并分别陈列文物;上下正厅、左右横屋、上下厅两侧墙上相对应地张挂组织机构序列、领导人像及简介、文物图片等;楼棚人行道设参观走廊,充分展示百庆楼的丰富历史内涵。2004年,百庆楼被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设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5年,被广东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旅店

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水东社区上板塘街70号。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后,全力搜捕抗日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12月8日,中共中央和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十分关心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安全,来电指示:“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将他们抢救出来”。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副主任连贯,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尹林平、曾生、王作尧以及中共粤南省委、中共香港市委等,立即作了明确分工和周密布置,分头组织港九地区及交通线上各党组织和东江抗日游击队,全力投入到秘密大营救的斗争中去。中共惠阳县委接到上级通知后,立即派出组织部长卢伟如来惠州建立接待护送交通站。卢伟如以香港业昌公司经理的身份,带领其妻子叶锦珠、交通员刘茂仔来到惠州,包下惠州当时最高级的旅店——东湖旅店的二层楼作为秘密交通站。

东湖旅店位于惠州东平半岛的水东街,是西枝江、东江交汇处的繁华地段。它原是翟雨亭的私人洋房,建于1935年,为砖石三层半的中西式结构。1938年10月,翟雨亭将房子改成“东湖旅店”,设计别致、靠街临江,交通便利。2017年3月,惠城区政府完成对东湖旅店的收购。2018年,惠州市对旧址进行修复并建设成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全馆面积800平方米,展出分为三大部分,展出的形式有文字、照片、实物、雕塑、视频、情景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今年1月30日,该馆对外开放。

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

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位于惠城区红花湖路92号红花湖景区内。

廖承志(1908年-1983年),曾用名何柳华,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是今仲恺区陈江街道幸福村。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之子。1949年前,廖承志多数时间在白区工作。1949年后,他长期担任中共海外统战工作的负责人,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外联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主任、港办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故乡园是廖承志同志长眠的净土,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于2007年12月动工建设,2008年4月30日完成建设。在廖承志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灵骨在亲人及惠州乡亲的护送下,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至故乡园安葬。

故乡园分为入口区、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纪念广场区、悼诗碑区等。入口处贴地一块1米多长斜竖的黑色花岗岩石镌刻着三个大字——“故乡园”,是廖承志之子廖晖的笔迹。2014年,惠州市对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进行了陈列布展。该陈列室展厅面积合计197平方米,展线长111米。陈列内容包括“家庭传承”“征战岁月”“倾力国事”“浓浓亲情”“风范长存”等5个部分,通过106张资料图片以及廖承志部分书画作品的复制品,真实地再现了廖承志的光辉历程和革命业绩。

松龄围

松龄围——红四师休整地旧址(白芒坑革命旧址),位于龙门县平陵街道山下村的新围村(原为白芒坑村)。

1927年12月27日,由广州起义余部组建的工农红军第四师(简称“红四师”)在转战海陆丰途中,在龙门县平陵街道山下村的白芒坑(现为新围村)松龄围休整3天。村民生活用水困难,时任红四师十团党代表的徐向前得知这个情况,带领官兵日夜轮班为村民挖了一口井。从此,村民们用上了清洁卫生的井水。后来这口井被群众称为“红军井”,水井旁边刻着“饮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念徐向前”。

1941年冬,平陵白芒坑(现为新围村)的村民在洪月冲的宣传发动下,洪月明、洪亚仁、洪木安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松龄围建立了党小组,属古岭支部,上隶河源县工委。

松龄围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现有房屋80多间。松龄围坐东南向西北,三堂四横,有一禾塘一池塘,通面阔55.15米,通进深26.4米,围前墙设有5个门,是三进二天井式的院落,为洪姓祠堂,是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具有传统文化理念的客家围屋。2013年,松龄围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松龄围被公布为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邓演达纪念园

邓演达纪念园位于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

邓演达(1895年-1931年),字择生,广东惠阳人。1919年,邓演达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次年,应粤军参谋长邓铿急召,赶赴福建漳州,加入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开始从事民主革命活动。

邓演达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辛亥革命元勋,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他是孙中山领导革命事业的得力助手,参与国民革命军北伐,并与毛泽东一起在武昌举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2009年12月,惠州市和惠城区两级政府在邓演达家乡鹿颈村以邓演达故居为基础,启动建设邓演达纪念园,2010年8月建设完工,2010年6月被命名为中国农工党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2010年9月20日,举行开园和揭牌仪式后,邓演达纪念园对外开放。

邓演达纪念园空间布局为“一心、一轴、三区”,总用地面积52.6公顷,建设用地21.8公顷。其中“一心”即由邓演达故居、陈列馆和演达学校组成的核心区,建有陈列馆、励志壁、保定桥、武昌桥、萨波塞亭和愚园坊亭等;“一轴”为连通各功能区、集中展示纪念园各类景观的风貌轴;“三区”为纪念园西部的老村风貌区、中部的观光农业休闲区、东部的现代农业区。

马克思街、列宁街

马克思街、列宁街位于惠东县高潭镇圩镇内。

1927年11月5日,中共东江特委在中洞召开扩大会议(简称“中洞会议”),传达广东省委关于在东江武装割据地区五天之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出席会议的高潭区农会领导当天赶回高潭,向各乡农会传达中洞会议精神,研究部署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相关事宜。11月7日,高潭区下圩埔召开“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大会”,并把马克思和列宁画像分别挂在老街和新街。9日和10日,高潭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委员,通过了《关于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的决定》。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新街、老街分别被命名为马克思街、列宁街。

高潭圩镇的马克思街、列宁街,原为新街和旧街,清代中叶已形成集市规模,街道两旁主要为店铺,店前建宽约2米的骑楼。在两条大街中间,有三条小的横街,分别是上横街、中横街和下横街,构成“日”字的布局。马克思街长约257米、列宁街部分段长约264米,南上横街40米,北下横街36米。2017年惠州市、惠东县政府对其进行了重修,主要是现有街道改造成步行街,两侧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

高潭圩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是迄今为止在中国革命史上唯一发现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这是中国第一批区级苏维埃政权——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革命先辈们在中共党史上留下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

高恬波故居遗址

高恬波故居遗址,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白石村的高澳村。

高恬波(1898年-1929年),广东惠阳人,1898年出生于今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白石村的高澳村。高恬波17岁考入广州市妇孺产科学校,1919年在广东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春,高恬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省第一位女党员。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高恬波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事,成为妇女部长何香凝的得力助手。1924年7月,高恬波参加彭湃主持的广州第一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束后,她担任农民运动特派员,奔走于广东花县、顺德、中山、潮梅等地农村,撒播革命火种,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高恬波担任北伐军妇女救护队队长,带领女救护队员随军北伐,辗转湘、鄂、赣三省。1926年8月,在北伐军进攻汀泗桥的战斗中,她带队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在中弹负伤的情况下,顽强地将伤员救下火线,被官兵们称赞为救护队的“女将军”。她还积极做宣传工作,给士兵们讲革命道理,动员民众参加革命。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她回到广州,组织领导妇女救护伤员。广州起义失败后,她被党派到江西省委,除做妇女工作外,还兼任秘密交通、会计、庶务等工作,来往于南昌、赣州等地。

1929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高恬波不幸被反动派逮捕,不久后,这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英勇就义,年仅31岁。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写文章褒扬高恬波和阮啸仙夫妇的革命事迹。“高恬波为被封建奴役的中国妇女争取人权,带领广大工、农、妇女发动革命运动,与帝国主义、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典范!”

总策划:蒋勤国

总统筹:于 泽

协调:谢超平 潘高耸

采写:欧阳成

A4、A5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本文革命遗址资料、《惠州红色资源地图》由中共惠州市委党校、中共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