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需求
——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何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只有自信,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只有自信,才能激起奋发进取的勇气;只有自信,才能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就是基于此而诞生的。
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机制进行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一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理论溯源、生成机制等展开,分析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机遇与挑战,总结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借鉴的经验,并提出了以认知自觉、能力提升、价值培育为目标的建设方向。全书运用定性研究、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研究方法,贯穿了“主体、客体与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主线,线索清晰,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既有逻辑严密的理论支撑,也有具体的事例解析。理论与例证的结合,让全书更加具有说服力。
首先,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作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包含民族性、时代性、辩证性、可塑性等,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同时作者也指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又是紧密相连的,一道构成了中国人的前进动力。接着,作者从认知自觉、能力提升和价值培育三个方面,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和展开。
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有文化自信的传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一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机遇与挑战”一章中,作者指出,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成为当今影响文化自信的三大因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经验借鉴”一章中,作者指出,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有文化自信的传统。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秉持文化自信的气度,坚持自我、吸纳外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只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这一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战火纷飞,才让中华优秀文化丧失了应有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中华文化推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为“浮云遮望眼”,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复兴。
应该说,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从概念界定、经验总结、问题分析、内涵展开、坚定路径等方面,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怎样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问题,都做出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所以,这本书才获得中央军委第四届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贾登荣)
- 下一篇:他们的童年 串起70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