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流淌的村庄笔记
《丝路乡村》以季节为轴线,全景式展出乡村四季迷人的旖旎风光

陈竞辉 摄
相信对每一个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的人来说,内心里那种对故土难割难舍的深深眷恋之情,无论什么时候,不管到了哪里,都是难以抹去的。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而在青年教师任随平的散文集《丝路乡村》当中,这种浓烈而真挚的感情充溢其中、跃然纸上,读来颇受启迪和感染。那一篇篇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饱含至理哲思的美文,犹如一潭清澈明净的湖水,将整个村庄,无论山川草木、房屋院落,还是风土人情、田园美景,倒映其中。从而于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之中,更显多彩迷人、风格别具。不愧为一本诗意流淌的村庄笔记,余韵无穷。
作者以季节为轴线,全景式展出乡村四季迷人的旖旎风光和多彩美景。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万物复苏、草木葳蕤,风清雨润、鸟语花香,四处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正如《草木村庄》开篇所写:“村庄是草木装订的一部册页,每一页都缔结着草木清香的文字。那些终年生活在树木之上的鸟雀,则是文字中率性点上去的标点。”如火如荼的夏天艳阳高照、浓荫铺地,无论是正午聒噪的蝉鸣,还是深夜嘹亮的蛙声,都别有一番雅趣和神韵。“蛙鸣就像一曲嘹亮的民乐,开启了盛夏的晚宴。”(出自《蛙鸣遍野》)及至天高云淡的深秋,则又是另一番韵致:“爱秋的人必是胸怀诗情画意的人,爱秋的眼睛必是一双绚烂濯洗过的眼睛,而那秋天的画图,必是广阔的迷幻与旖旎。”(出自《染秋》)最后,冰天雪地的严冬,又摇身一变,白皑皑、苍茫茫,尽显圣洁静谧、妖娆多姿。“冬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雪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冬之静怡。”(出自《冬的等待》)。
作者以村庄为寄托,尽情抒写了内心强烈的乡情乡恋和浓郁的乡愁乡思。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确,对每一个出门远行抑或蛰居小城的人来说,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无不成为时刻拨动他们内心敏感之弦的指尖。对故乡、对亲人的依恋之情,深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挥之不去。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个永恒的主题感召之下,创作过多少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在该书第三辑“远去的事物”中,作者借苜蓿榆钱、喜鹊鸟窝、水塘古井、窗花年画、春韭麦叶等北方乡村家喻户晓的日常事物,表达了对故土深情的怀念和对人生的独特思考。“顷刻之间,夜色笼罩了整个小城,璀璨的光华照耀着如水的人流,我不禁一阵战栗,这璀璨的光华通融照亮我内心的迷茫,为这远去了的鸟儿……”(出自《怀念喜鹊》)“鸟窝会给予人一种生命的姿态,叫作仰望。”(出自《仰望鸟窝》)。
《丝路乡村》作为作者近年来散文创作实践的概括与总结。既有艺术方面的创新,也有内容上的突破。若是有幸读到它,你的眼前定会豁然开朗,犹如在喧嚣之中觅得一份静谧,于烦乱之中找到一份恬淡,进而让紧绷的神经得以休憩,让惶惑的心灵得以回归。如此,也不失为一次心灵洗礼和精神慰藉。
(代丽美)
- 上一篇:他们的童年 串起70年的美好
- 下一篇:优美欢乐的“安武林朗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