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老朋友

□黄献华

惠州日报2019年10月25日

回首来到惠州的诸多历程,我蓦地发现,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就像一个老朋友,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人生的旅程中,或默默地听我诉说心中的困惑和喜悦;或推介我取得的一点成绩,鞭策我不断追求医术的精益求精。

1998年6月,我踏上了惠州这片土地,那一年我33周岁。对于做医生的我来说,此时还是个无名小卒,还是个要锻炼提高的阶段。西医方面,我是留校的高材生,而且工作多年,有点底气;中医则仅是学校里的一点点基础,好在我对中医兴趣浓厚。那时家属还没有同来,正好有时间学习,于是我从头学起。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一点一点来啃,重要的知识点反复默记并抄写在笔记本上。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我开始跟老师实践,第一个正式跟的老师是我们惠州市中医医院退休医师、惠州市舌诊研究所的陈奖文先生。当时我利用周末去跟诊,开始是坐在旁边听先生问病史、察舌相、切脉象,听他口述处方(另有徒弟抄写处方);先生会边诊边讲,遇到典型的病例会简单给我们(多个徒弟)辩证分析,这个过程促进了我的理论和实际结合,临证运用进步很快。他表扬我悟性较高,一个月后就让我抄方。经过约两年的跟师实践,我基本能独立进行中医诊病开处方。

那时,工余时间常常看看报纸,看到一些散文或随笔有了共鸣了,我想着自己也能写点东西,便试着向报刊投稿,于是就有了第一篇“豆腐块”《心中那一份歉疚》见于1999年6月12日的《惠州晚报》。时光倒回到1999年,那时调动受阻,妻子儿子一时不能接过来安家,我心中发出了呐喊:“除了思念,我还能给你什么?除了等待我还能给你什么?!”同年的9月19日,《惠州日报》西湖文艺副刊发表了我的随感《感谢儿子》,我在文中感叹:一个人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自然而然成熟的,往往是某些事件成为他人生中的转折点或改变了他的一生。儿子的降生,督促我努力和完善,鞭策我净化和升华;如此,我要感谢儿子感谢妻子。

1999年11月,我正式调入惠州市中医医院工作,先后任内二科副主任、主任。专业职称也从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至2008年11月晋升为主任医师。2011年11月6日,《惠州日报》西湖文艺副刊刊登了我的散文《一路上有你》,当时我已从医26年,经历了风雨,也经历了阳光。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和院、科领导,感谢我的病人,他们给了我锻炼的机会,也给了我欣慰,甚至给了督促我前进的烦恼。但我至今无怨无悔,我享受着看病的过程,没有他们我将碌碌无为,没有他们我的世界就黯淡无光。面对病人,我只有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才对得起他们的托付。

2017年5月,《惠州日报》报道我获得岭南名医荣誉称号的消息,很快就在同道之间和朋友圈中传开,他们纷纷祝贺并且热心地、自豪地介绍亲朋好友找我看病。2017年7月28日,《惠州日报》A14版整版刊登了推介我所在科室的文章《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患者满意度高》,重点推介我运用中医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坚持“三位一体”治疗理念和贴心接诊,取得较好效果。不少患者找到我说:他是慕名而来的;少数患者还说,希望我的“三位一体”的治疗理念能解除他们反复发作的痛苦,终结到处求医的烦恼。这就是《惠州日报》宣传效应。

2019年7月22日,《惠州日报》A6版发布了我获得惠州市名医的消息。这次见报后,我获得了更多的关注。有朋友发微信恭喜我,有患者打电话祝贺我,有一位陈姓老伯特意来科室送给我他的赋诗和剪报。获得惠州市名医称号后,我的诊疗费上调为每人次50元,有同事担心求诊患者会减少,我想,是骡子是马要牵出来遛遛。结果发现,预约挂号时约满的速率比之前还要快,提前三天约号,一天工夫就约满了;患者告诉我,挂了很多次都抢不到我的号。这就是名医效应。

回首来到惠州的诸多历程,我蓦地发现,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就像一个老朋友,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人生的旅程中,或默默地听我诉说心中的困惑和喜悦;或向民众推介我取得的一点成绩,鞭策我不断追求医术的精益求精;或及时向社会报道我获得的名誉,以资鼓励。

一路上有这么一位好友陪伴在我身边,真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