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版惠东渔歌来了
“广东省民间歌王”李福泰对渔歌进行二次创作,吸引更多年轻人

李福泰(左三)带领惠东县平海渔歌艺术团为文化传承而努力。
“对于惠东渔歌的表演宣传,进行二次创作非常重要,要让观众既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渔歌曲调,又能听出与时俱进的歌词和音乐。”近日,有着“广东省民间歌王”之称的惠东渔歌传承人李福泰说道。近段时间,李福泰带领惠东县平海渔歌艺术团紧锣密鼓地展开排练,他们即将为惠州人民献上一场渔歌专场艺术盛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文艺创作时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也正是李福泰的初心:“文艺工作要跟着党走,跟着新时代走,通过非遗作品古为今用、用好用活,教育人们珍惜当下,鼓舞人们奋发向前。”
原生态唱法加普通话演绎,二次创作引观众共鸣
惠东渔歌,是惠东疍家人在长期的特殊劳动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本土文化。早在2008年,惠东渔歌就成为全国渔歌中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然是国家级非遗,就必须宣传、弘扬。10多年了总要提高一个层次,过去我们组建了平海渔歌队,人才比较少。”2017年,李福泰牵头成立了惠东县平海渔歌艺术团。“艺术团一组织起来,就吸引来了渔歌传承人、优秀音乐教师、惠州优秀音乐人和专业人员等。”李福泰说。
如今的李福泰已年过7旬。李福泰出生在惠东县港口,从小就受到渔歌熏陶。曾从事水产工作40多年,加上近10多年来在宣传惠东渔歌,他感慨万千,认为自己应该责无旁贷地将惠东渔歌宣传出去。“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老是在唱方言,广大网民和年轻人听不懂、不喜欢。虽然大家都反映渔歌旋律很好,但一个字都听不懂,影响了他们对渔歌的兴趣。因此,惠东渔歌必须要改变,要逐步演绎普通话。”在表演中,李福泰用原生态唱法唱一遍,再用普通话演绎一遍。目的是让大家都能听懂,能起到推广宣传作用,让更多人了解惠东渔歌,了解渔民的真实生活。
李福泰说,过去渔民唱渔歌比较晦涩,要把渔歌搬上舞台,必须要改变和创新。选择有音乐知识的人,成立艺术团集中人才,便于创作好的艺术作品。比如一开始创作《疍家组歌》,主要描述疍民在旧社会因无力抚养女儿而悲痛欲绝以及新社会疍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对环境转换、方言和普通话转换、情绪突然转变等的拿捏,十分考验表演者的艺术素养和功底,“我们坚持古为今用,进行二次创作,艺术团开展了激烈讨论,搬上舞台让观众鉴别。”让大家没有预料到的是,作品第一站在平海当地演出,就惹得在场观众纷纷流泪。
艺术团满腔热情演出,期盼更多支持,提升文化价值
去年3月,艺术团带着《疍家组歌》参加广东省(汕尾)举办的渔歌邀请赛,那是他们第一次去参加比赛。节目表演完后引起现场观众热烈反响,连参赛对手都来恭贺:“你们的节目真的好看,是演我们百姓的故事,纸巾都哭湿了两张。”“节目最后荣获创新金奖,证明我们的作品成功了,这对艺术团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作为艺术团团长,李福泰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艺术团辗转惠东当地、惠州、广州等地演出,收获了普遍赞赏。如今,艺术团已经创作了《我的家乡好风光》《白丝丝》《渔家世代向海洋》《渔家乐》《一对龙虾藏礁洲》《斗歌》《千年渔歌唱不停》《疍家组歌》《渔歌情》《心中有廉日月长》《踏浪双月湾》《唱着渔歌踏浪来》等10多首渔歌作品,许多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各种奖项。
如今,艺术团成员已发展到50多人。大家对惠东渔歌是满腔热情。有着“80后渔歌歌后”之称的艺术团成员张喜英,多年前与惠东渔歌“偶遇”,令她爱上惠东渔歌。作为一个湘妹子,她不辞辛苦地学习当地的“学佬话”,深入渔民家里去学唱惠东渔歌。2006年,李福泰和张喜英凭一曲《一对龙虾藏礁洲》惊艳四座;艺术团成员罗花作为编导,为了展现疍民生活在旧社会和新社会不同的面貌,也下足了苦功夫……
艺术团成员为惠东渔歌而不停奋力奔走。队伍中有多人参加过中央电视台节目展演,以及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惠州文博会等演出,还到北京、四川和香港等地进行渔歌专场演出及旅游宣传演出。
“这几年来,我们艺术团自掏腰包创作。现在也很欣慰,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承渔歌的行列。”李福泰说,优秀民族本土文化应该得到大力推广,他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提升惠东渔歌的文化价值。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林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