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能将给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智能城市》探索城市发展若干问题,描绘城市走向智能化的新愿景

惠州日报2019年10月26日

美国学者卡洛·拉蒂、马修·克劳德尔所著《智能城市》(中文版由赵磊译、中信出版社出版),站在历史前沿的高度,研究分析了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影响下的城市变革。作者依托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从事先驱性探索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展示了高新科技如何改变我们在城市的生活方式,介绍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创意、理念、各种新举措,以及相关试验和实践探索。作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建筑设计、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空间等都需要更为智能化,才能支撑并不断推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本书探索了智能城市发展的若干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并提供了城市走向智能化的许多可能性和新愿景。

创造城市数据的应用和技术越来越多,普及范围越来越广

纵观历史,城市经历过无数次沧桑巨变——也正是这些转折点,重新定义了城市的要素和精神。早在2008年IBM就提出了智能城市的概念,从交通、医疗、能源、政府、水资源、安全、楼宇和园区领域为政府提供整套的智能城市方案。目的是让城市运转更加高效环保,管理更加科学,并能提前发现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等。随后,多个国家开始了智能城市的建设,高峰时期的IBM曾有超过1000个智能城市项目在建。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2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全国已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有超过500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能城市。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智能城市吸引全球超过800亿美元的技术投资,到2022年该支出将增长到1580亿美元。智能城市代表了巨大的商业机会,也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生活将要迎来的巨大改变。当城市拥有了“大脑”,未来将会变成怎样?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负责人卡洛·拉蒂在《智能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未来智能城市多个发展方向的预测,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N种可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渐普及,还有因物联网的发展而越来越常见的联网在线,每个个体都在生成惊人的数据量,而且所有数据还要和整个人口数量叠加相乘。我们的空间和社会活动被跟踪及记录(在许多情况下,选择清空记录,而不是参与记录反而需要更大的努力和决心)。推特、优步、短信、Yel p点评以及各种应用的签到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行为。今天所创造的数据量异常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其主体是用户生成的内容,这是一股几乎永不间断的个人数据流。

随着这些数字元素越来越多地嵌入现实空间,城市环境的许多方面也慢慢显露出来,例如垃圾处理系统。可感知城市实验室做过一个名叫“垃圾跟踪”的项目,研究的就是“普适跟踪”情景。研究人员创建了地理定位标签,并与西雅图的居民合作,将其附加到成千上万的普通垃圾上,有效地创建了一个“垃圾网络”,从而绘制整个美国的垃圾清除链。

大趋势的未来方向,是创造城市数据的应用和技术越来越多,这些应用和技术在城市人口中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而市政管理部门的响应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城市层面,正在出现全新的工作岗位,例如,城市CTO(首席技术官)将从宏观层面灵活地管理数字系统的城市影响,而个人数据管理工具则将承担微观管理责任。人们正在量化自己,以求更好地了解自己是谁、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

智能手机成为审视我们身体、塑造生物自我的一种方式

当今时代的我们,有两种类型的躯体可以选择:一种是真实躯体,通过体内液体的流动与真实世界相连,另一种是虚拟躯体,通过电子的流动与世界相连。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嵌入式技术的发展。例如,使用手机的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速,或者使用照相机闪光灯来测量心率。这些应用利用永远在线的假肢装置,实现了大规模“病毒式感知”。智能手机不仅成为我们与周边世界互动的途径,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自我和职业自我,现在更成为审视我们的身体、塑造生物自我的一种方式。

城市是以人为本的。智能城市的一切科技的出发点也必须以人为本。对于城市生活而言,便利只是起点,美好才是终极追求。只有最了解人的需求的全面服务商,才能真正贴近生活的终极追求。

(梁明月)

请本版稿件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