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氤氲故乡味

《雅舍谈吃》给读者在饮食文化上开阔视野,也给出很多人生道理

惠州日报2019年11月16日

每年春节的头天晚上,妻子把肉馅拌好之后,就轮到我挽起袖子、系上围裙上场表演了——炸肉圆子。而且,每年还把肉圆子炸得大、中、小都有,大如拳头的,留做“狮子头”;状若溜子的,故乡就叫“小丸子”,那是孩子们过节时的零食,他们很是喜欢。而且,每年一个大男人厨房烟熏火燎之后,得到的不是啧啧称赞,却是妻儿们的“喝倒彩”:“劳苦功高,爸爸把肉圆变汤圆了哦。”我也只好回应:“革命尚未成功,爸爸继续努力。”

为什么呢?因为我炸的圆子,过夜后就变得黏软,不能炸得外焦里嫩、入口酥脆。

近日读了我国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北方文学出版社)一书,令我茅塞顿开,原来吃的里面也有玄机啊。《炸小丸子》一文有这样一段表述:“要炸得外焦里嫩有一个诀窍:先用温油炸到八成熟,捞起丸子,使稍冷却,而后,再在沸油中复炸一遍。这样,便可使外面焦而里面不至于变老。”原来,我一次性炸圆子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日子过得飞快,行文至此,我暗自窃喜,离过年已经不远了,估计今年的肉圆子在梁大师的点拨下,一定会给妻儿们一个惊喜的。只不过今年的猪肉价格不菲,炸的量上较往年会有所减少,老百姓过日子,那可得精打细算。

时下美食菜谱类书籍很多,大都仅仅局限于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的罗列,很难读出别样味道来,而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恰恰弥补了这类书籍的不足,在美食中品味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以及烹饪逸事、趣事。

由于特殊原因,梁实秋就再也没有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所以,我们从他一篇篇的美食文字里,除了品尝到舌尖上的味道,更多的是历史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一湾浅浅的海峡,两岸同胞隔绝了太久,隔不绝的是血溶于水的中华情,一些苦难伴随一日三餐总是在记忆的深处搁浅、积淀、植入骨髓,炎炎夏日,一扬脖子喝进肚子里的那碗冰镇的酸梅汤的味道依然如昨;凉凉秋日,老北京正阳楼的那盘从天津运过来的七尖八团(螃蟹)还在等着先生;寒气袭来,“荷叶粥”和“甜浆粥”都退了下来,等待先生的是绿莹莹的“青菜粥”;至于,烧饼、油条、包子、饺子等,是你在外边永远也吃不出的老北京的那个味道,年轻憧憬,老来恋旧,故乡的味道永远是第一味道,无法复制。

包子是北方人冬天的最爱,梁实秋说起包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上海的汤包、天津的狗不理、玉华台的汤包等……既然是汤,师傅们那又如何把其包进面皮里的呢?那汤原是把猪皮洗净加水放锅里熬,而后把汤汁置室外冻成肉汁冻子(当然现在大厨们都是现代化了用冰箱即可),但是无论从食材到加工过程,绝对吃不到过去那种纯天然的味道了,所以,美食与时代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牵挂,使人久久留念和怀想。

《雅舍谈吃》不光给读者在饮食文化上开阔了视野,也给读者很多人生中的道理,我是一个写作者,有时在谋篇布局的时候觉得很有严谨,但是,一旦敲击键盘就会信马由缰,失去控制。读了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一文深受感动。能把萝卜汤做成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则热、浓、香、稠,这样的萝卜汤就是佳品。秘诀何在?“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放萝卜、少放水。”

作者说:“从这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做到言之有物,少说废话,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但愿梁实秋的这句话,对我们所有文字工作者,都有所启发、受益和铭记。

(张新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