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坡公谪南海 天下不敢小惠州”
苏东坡寓惠两年七个月,催生千年东坡寓惠文化

苏东坡祠。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文化名人的行为,往往能成为文化事件。熟知惠州历史的人都知道,苏东坡是惠州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传播者,他寓居惠州共两年又七个多月——惠州人还算出了苏东坡寓惠时间为940天,留下了587篇(首、幅)佳作。
苏东坡寓惠,不管于惠州还是岭南,都是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苏东坡不仅用绣口妙笔点化惠州湖山,还做了不少有口皆碑的民生实事,如主导东新桥、西新桥与苏堤的营建,而他个人在桥东白鹤峰所建居所,演变成为东坡祠,成为惠州千年不易的文化地标。苏东坡的行为,最终孕育和催生延续千年、滋润惠州人民、影响东江文化格调和流程的东坡寓惠文化。晚清惠州诗人江逢辰吟唱到:“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多年来,惠州致力于东坡遗址、遗迹、纪念馆的保护、利用,积极推动东坡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旅游业的开发,使得东坡寓惠文化的挖掘和发扬有了更多的形式和内涵,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的亮丽文化品牌。
文坛领袖贬谪岭南惠州
苏东坡一生阅历丰富、坎坷波折,游迹广涉,而且同岭南有密切关系。他曾自题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州都是他贬谪之处,除了黄州在湖北,惠州、儋州均在岭南。他丰富的文学创作,豁达、执着的为人,接近民众、关心民疾的事迹,对岭南特别是惠州的文化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早年立下“书剑报国”的宏愿,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仅22中进士并进入仕途。苏东坡始任福昌(今河南宜阳)主簿,又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接着回朝判登闻鼓院,入直史馆。因父亲苏洵去世,扶柩回乡守丧,直到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才回到汴京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
正当王安石雷厉风行推行变法之时,苏东坡虽认为北宋社会积贫积弱、危机四起的现实、不可不治,但他只希望“补偏救弊”,主张不宜操之过急,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朝中围绕变法与守旧形成新旧两党,斗争激烈,苏东坡觉得难以留在京中,便请求外调,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王安石罢相之后,变法之争逐渐成为无原则的权力之争和倾轧。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举苏东坡一些诗句,弹劾他攻击新法,苏东坡被逮捕入狱,此即“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即位,苏东坡被召回京,任中书舍人,迅速升至翰林学士兼侍读、礼部尚书等职。他基本支持废除新法,又认为其中行之有效的不应废除,对掌权的司马光矫枉过正的做法当面争辩,为此,又受到旧党的排斥,只得再度请求外调。从元祐四年(1089)起,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新党重新执政,苏东坡一样遭殃,以所作之词“饥斥先朝”的罪名,迭被贬谪,先转任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州,自北至南,行程数千里,途中旋被降职,一路三贬,安置惠州。
从贬惠州始,长达6年的岭南之贬,是苏东坡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艺术人生的重要历程。伴随苏东坡南下惠州的,只有22岁的幼子苏过和侍妾王朝云。
寓惠闲官兼济百姓
苏东坡一行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九月穿越大庾岭,顺路参观了南雄和南华寺,然后顺北江而下,途经飞来峡。到了广州,苏东坡畅游当地名胜。
将到惠州,苏东坡在博罗泊头上岸,先上罗浮山游览,留下不少诗文。在罗浮山游玩数日后,当年十月二日,苏东坡一行抵达惠州城,吏民争相询问,父老相携出迎。
苏东坡觉得惠州不错,“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惠州太守詹范和博罗县令林忭成了他的好友,还经常有一些慕名来访的官方和各界人士,和他都很谈得来。
苏东坡在惠州,虽不是当权者,却尽可能地利用他的关系和影响力,一如既往地为群众做好事。这时,他的姐夫程之才到广东担任提刑,他逢事向程之才建议,通过对方去办理。绍圣三年(1096)大年初一,博罗发生大火,全城尽毁。苏东坡建议放粮赈灾,建立临时居所,阻止抢劫,甚至想到维持市场货源以及不让官府以重建衙门为借口强征民力民财;苏东坡观察到惠州驻军的营房散布在市并民居之间,提出建议,划地集中建了三百间营房,使百姓免受骚扰;苏东坡看到秋末收成好,米价下跌,官府要农民折以现金纳税,就建议程之才和税吏谈判,让农民交税时粮钱两便或按低粮价收税,既征收了赋税,又缓解了农民的困难;他送药给那些贫病无医的邻居,还建了一个大冢,收埋无主的孤骨,为这些不知名的死者写了篇感情真挚的祭文。
苏东坡在惠州建两桥的事迹,尤显其爱民之心。他见到惠州居民涉水不便,就和惠州太守、归善县令商量,建了两座桥——一座横跨西枝江,叫东新桥,苏东坡捐出皇帝赐他的犀带,协助邓守安道士将原有的浮桥改建成梁桥,沟通了府、县两城,另一座将苏东坡倡建的西湖湖堤连结起来,叫西新桥,他把弟媳朝拜皇后时受赐的数十枚黄金钱捐献出来,资助僧人希固筑成堤和桥,此桥建成于绍圣三年六月,是惠州西湖六桥中的第一桥,“飞楼九间,尽用石盐木,坚如铁石”。竣工之日,惠州官民在西村设宴庆贺,苏东坡欣喜地赋诗为记:“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功绩,还将堤命名为苏堤,于是有了西湖八景之一的“苏堤玩月”。
惠州西湖因苏东坡而得名
乐天豁达的苏东坡很喜欢惠州的环境,他在诗中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去过惠州附近的白水山、九龙潭、汤泉,出游附近州县,随处赋诗题刻。
苏东坡游得多而且赋咏得多的,是惠州西湖。早在他贬惠之前的北宋治平年间,惠州知州陈偁就着手整修西湖,使之成为一处可灌溉数万亩的水利工程。苏东坡到惠州以后,为继续整治疏浚西湖出力,而且提高惠州西湖的知名度。
苏东坡对惠州西湖感情很深,喜爱游览西湖。他到惠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他说:“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此处即惠州西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曾说:“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日欲没,因并西山叩罗浮道院,至,已二鼓矣。遂宿于西堂。”且他看所写的《江月五首》之一:“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去,照我一杯残。”“此为题品惠湖风景之始”,泗洲塔因此得到“玉塔”雅称。
苏东坡在《赠昙秀》一诗中,头一回将丰湖称作西湖。明代大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写道:“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湖山烟水之美,藉坡公题咏之”,惠州西湖的名气,在全国36个大小西湖中,仅次于杭州西湖。
西湖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最出色的要数朝云墓。绍圣三年(1096)七月,苏东坡的侍妾王朝云病逝,这给苏东坡带来刻骨的悲痛。王朝云在惠州跟着苏东坡学书法、学佛经,是苏词的知音。临终时,还念着《金刚经》六如偈,终年方34岁。苏东坡含泪把朝云瘗骨湖畔,在其基上建六如亭以纪念,亲撰《墓志铭》,称赞她“敏而好义,事先生忠敬若一”。朝云墓屡经毁损和重建,还增建了碑廊,保存了苏东坡遗墨。由于苏东坡的关系,朝云短促的生命,为惠州西湖添上一处永存的胜迹。
白鹤峰营建居所
如果说“两桥一堤”的营建,是苏东坡的用心为惠州城市留下的重要设施,那么,苏东坡白鹤峰新居的建造,则是他无心为惠州留下的文化地标。
在当时,苏东坡在白鹤峰建造房子,是为了安家。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都是弹丸之地,但苏东坡一会儿住合江楼,一会儿居嘉祐寺,“去年家水东,今年家水西”,居无定所。在北归无望的情况下,苏东坡最后选择了白鹤峰,在那里买了数亩地,“作屋二十间,规作终老计”。
宋绍圣三年(1096年),苏东坡在此建新居,次年春建成,共筑室20间,把客厅和书房分别取名为“德有邻堂”和“思无邪斋”。这是苏东坡生平惟一一处自己出资购地设计营建的居所。因地高水远,苏东坡又雇人在新居附近凿井40尺,石尽而得清泉,解决用水问题,这也是今天东坡井的来历。
宋绍圣四年(1097年)2月14日,白鹤峰新居落成,苏东坡自嘉祐寺迁入。但好景不长,两个月后,东坡再贬海南,不得不与三子苏过仓促乘船离惠,赴海南贬所,白鹤峰新居则由长子苏迈携带家眷留守。3年半后,远谪海南的苏东坡遇赦北归至广州,苏迈带着家眷弃离白鹤峰新居与东坡会合。苏家离开后,“惠人以先生之眷眷此邦”,将苏东坡白鹤峰新居改建成为东坡祠,在此后数百年里成为文人雅士仰慕之地。
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62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元符三年四月(1100)大赦,苏东坡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次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
据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所长吴定球考证,自宋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至绍圣四年四月十九日,苏东坡在惠州生活了九百四十天。这期间,苏东坡的思想走向成熟,文学创作获得新的丰收。他与惠州人民融洽相处,做了不少好事,赢得了人们的真诚爱戴。他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惠州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对惠州的民风习俗影响深远。他热情宣扬惠州朴实的民风,秀邃的山水和丰饶的物产,使惠州从此名播天下。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在惠州立下辉煌功业和留下的人文精神,使得惠州人民永远纪念他。
重要苏迹
白鹤峰与东坡祠
东坡祠在历史上历经数十次修葺与重建,在上世纪的抗战期间,毁于日军的炮火之下。近年来,社会各界许多有识之士对重修东坡祠的呼声日益高涨。惠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责任感,高标准重修东坡祠,经过充分的论,于2015年12月1日、第六届东坡文化节暨第八届惠州旅游开幕当天正式动工重修。
2018年2月13日,经过两年多时间建设,东坡祠景区核心区面向广大市民开放,成为网红打卡胜地。
东坡祠景区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3亿元,包括惠州东坡祠核心区、东坡纪念馆、东坡粮仓文化创意区及相关建筑等。
东坡祠以“隐于鹤峰,显之故祠”为理念,将源远流长的惠州文化,通过岭南园林、岭南建筑展示出来,并融入惠州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重现东坡祠及周边的历史原貌。整个东坡祠核心区主要包括:东坡广场、林婆酒舍、翟夫子舍、山门、东坡祠主体建筑、三贤祠、松风亭、娱江亭、招鹤亭、睡美轩、碑廊等建筑。
对惠州来说,这不止是历史遗迹的简单复原,更是带着对东坡文化的新理解,带着点亮惠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的新愿景的历史性工程。以它为坐标,惠州的现代城市建设与古代文化珍藏将彼此贯通,汇合为惠州文化建设的新动能,城市发展的新力量。
古祠与东坡纪念馆
早在2015年12月,第六届东坡文化节暨第八届惠州旅游节期间,惠州便与杭州东坡纪念馆交换共建协议文本。惠州东坡纪念馆即将开馆,这是继去年东坡祠开放后,惠州又一用于纪念东坡、展陈东坡文化的文化设施。
惠州东坡纪念馆位于惠城区桥东苏东坡祠西侧,建筑为岭南仿古风格,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中陈列布展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国内展示苏东坡文化最丰富,展陈面积最大、展陈方式最多的场所。展馆内容有《苏东坡生平艺术陈列》,分为眉山苏氏、宦海沉浮、旷世奇才三部分;《苏轼在惠州事迹专题陈列》,分为谪居惠州、父老相携;勇于为义、为民请命;胸怀豁达、交友广泛;天女维摩、长眠西湖及坡公遗韵、惠泽千载等五个部分。陈列内容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原则,以史料、照片、实物为基础,同时采用雕塑、场景、多媒体等表现形式,让展示内容反映出最具权威性、最直观朴实的一面,充分展示苏东坡寓惠期间所留下的丰富物质遗产及精神遗产。
西湖与“两桥一堤”
宋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寓惠满一年,他的表兄程正辅上任广东提刑后来到惠州视察灾情,苏东坡将修桥筑堤的想法告知程正辅,得到了对方的支持。是年10月,苏堤和西新桥的修建工程与东新桥一起开工,整个惠州城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两桥一堤”的建造,动用了多少民工和材料,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这是惠州城建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大工程。
在各方努力下,宋绍圣三年(1096)6月,东新桥、西新桥与苏堤最终落成。苏东坡作《两桥诗并引》咏之,“以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锁石碇,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为飞楼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榜曰西新桥”。
两桥的建成,为惠州百姓解决了交通大难题。西新桥还以“坚完宏伟,观者咨叹”的气势雄踞惠州西湖六桥的第一桥。而苏堤,也携带着东坡灵气跻身惠州西湖风景名胜之一——苏堤玩月,成为惠州西湖的经典景点。
孤山与朝云墓
当年苏东坡被贬至惠州时,年近花甲,妾侍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到了惠州。王朝云最终耐不住岭南闷热恶劣的气候,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
苏东坡尊重朝云的遗愿,将她葬在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写了《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题栖禅院》等许多诗、词、文章来悼念王朝云。苏东坡还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
千百年来,孤山不孤,历代对孤山都有虔诚的修缮。清嘉庆六年(1801年),太守伊秉绶修朝云墓,补书苏东坡所为墓志铭,刻石征文。当年孤山的栖禅寺已不复存了,朝云墓、六如亭也几经修建。上世纪80年代,东坡纪念馆在孤山上建成,东坡雕像矗立馆前,东坡与朝云,再一次在孤山相遇。
而在民间,惠州人常于每年农历12月5日朝云诞拜祭朝云,亦有用民间做会的形式予以悼念,形成一种有特色的民俗祭奠活动。
近些年,我市创作了音乐节《千年之约》,这是我市首部大型情景音乐剧,再现东坡与朝云的爱情故事,向市民和游客宣传东坡寓惠文化。去年底,“东坡与朝云传说”还入列惠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表达了惠州人民对东坡的怀念。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