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再添铁证
37分钟影像记录日军暴行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13日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文物捐赠仪式,收到一批文物。其中,一份记录日军暴行的37分钟影像尤为珍贵。
南京大屠杀期间,国际友人约翰·马吉不顾个人安危,与拉贝、魏特琳等外籍人士留守南京,组建“南京安全区”,并用16毫米摄像机拍摄下珍贵画面,成为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动态画面。此前,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曾将胶片捐赠给南京,经数字化后共有约17分钟的影像。
2018年1月,大公报记者陈旻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前会长邵子平时,偶然获知有一份“37分钟”版马吉影像。经多方努力,最终促成“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将这份光影铁证无偿捐赠给纪念馆。
据专家考证,此次捐赠的“37分钟”版马吉影像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前11分22秒反映了淞沪会战后上海的情况,其拍摄者有待进一步考证;二是日军占领南京前的画面,时长约1分23秒,主要包括日机轰炸南京和南京难民逃难等;三是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暴行的内容,包括鼓楼医院医护人员救治日军暴行受害者的影像、江南水泥厂难民营诊所内伤病员的情况,以及幸存者伍长德的镜头等。
“该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之一。如鼓楼医院的受害者数量、幸存者伍长德的动态影像、幸存者夏淑琴一家遇难的现场等。”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表示,这部极具文物和文献价值的影片回归南京,将和《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一样,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又一里程碑。
记者手记
祭国之殇 祈愿和平
13日10时01分,南京静止!这座82年前惨遭屠戮的城市,以全城默哀的方式,传递不忘历史、祈愿和平的心声。
10时,庄严的国歌声响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开始。8000余名各界代表统一列队、胸佩白花、肃穆而立。
公祭仪式现场最前排的座椅,为年迈的幸存者老人而留。国歌声中,90岁高龄的夏淑琴老人流下眼泪。屠刀落下时,本该安享天伦的一家九口人,转眼只剩下她和妹妹。这位坚强的老人说:“我这辈子太苦了,只希望更多人能从我们这群人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更加懂得珍惜和平。”
10时01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在南京城上空盘旋。汽笛声从江上传来,从路边传来,从城市的四面八方传来,震荡着古城南京的大街小巷。行人驻足、车辆船只停驶,整座城市共同为遇难同胞默哀。
今天,留一分钟给南京。82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古都南京满目疮痍,无数民众流离失所。那是南京城历史上的至暗一刻。
连日来,遍布南京的17处丛葬地早已铺满了鲜花。今天,更多的市民们自发前来悼念。在中山码头丛葬地,人们身着黑衣、手捧菊花、低头默哀。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王泽滨说:“同胞遇难的惨状让我内心沉重,也激励我珍惜美好时光,努力成长,守护好这一份和平。”
凤栖苑社区的退休市民施红玲已经是第六次作为志愿者参与悼念活动。今天,她戴着志愿服务袖章,在路口、街边维持秩序。“每年的这一天心情都很复杂。有对遇难同胞惨痛遭遇的哀痛,更多的是对今天美好生活感恩。”
早高峰刚过的地铁站里、公交站台边,人们放慢了脚步,观看屏幕上播放的公祭仪式。平日的广告栏都换上了各类和平标语和海报,“和平愈合战争的创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传递着一座城市对和平的渴望。
宣读《和平宣言》、撞响和平大钟、3000只和平鸽飞向天空……公祭仪式结束后,撞响和平大钟代表、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冯梁说:“钟声是为缅怀那些无辜的死难同胞,表达我们珍惜和平的心愿,守护和平的决心。”
“今日的南京城,阳光正好,仿佛可以拂去人心的阴霾。”南京大学和平学研究所所长刘成感慨地说,可以告慰同胞和先烈的是,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步伐。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