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将新增两座跨江通道

我市对1号公路跨东江和西枝江大桥方案和桥名公开征集意见

惠州日报2019年12月16日

码上看桥型方案

惠州日报讯 (记者戴建)市区将新增两座跨江通道。12月11日,市交通运输局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公开征集1号公路(南北轴线)跨东江、西枝江大桥桥型方案意见与桥名的公告》。根据《公告》,1号公路跨东江大桥暂命名为“万年大桥”,跨西枝江大桥暂命名为“龙马大桥”。针对两座大桥的桥型,交通部门分别设计了4个和3个备选方案。市民如对桥型方案和桥名有意见建议,可在公告之日起10日内通过电子邮件向市交通运输局反馈(邮箱:hzzjjjts@126.com)。

两座大桥共设计7个桥型方案

市交通运输局在《公告》中表示,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该局牵头组织开展了1号公路(南北轴线)跨东江、西枝江大桥桥型方案设计,目前已形成多个备选方案。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两座大桥桥型方案意见和桥名。桥型备选方案及桥名征集要求等具体内容可登录市交通运输局网站查阅。

记者在《公告》中看到,跨东江大桥位于南北交通轴线北段,是连接江北汝湖镇与水口街道万年片区的跨江通道。跨西枝江大桥位于南北交通轴线中段,北侧为马安镇木棉村,南侧为马安镇龙塘村,是连接惠城马安与惠阳良井、永湖的过江通道。

交通部门为跨东江大桥设计了4个桥型方案。其中,A桥型为非对称异形塔斜拉桥,主桥采用空间曲线杆件扭曲构成,外形简洁优美,灵动飘逸,与周围景观完美融合,白色主塔似一条纽带,不仅是一件完美的艺术雕塑,更寓意大桥是惠州与外界的交通纽带,既连接惠州本地两江四岸人民,又连通着地区间文化与经济的交流。B桥型为人字型塔空间曲面索体系斜拉桥,主桥采用两片舒展的人字型塔向上延伸,在塔顶合二为一,表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塔顶连接处取意于西湖泗洲塔拱门的形与色,一抹丹红,余晖逐波。斜拉索为空间曲面索,恰如飞鸟的翅膀。塔形稳定刚劲,曲面索柔美,塔与索刚柔并济,相得益彰。C桥型为连续钢构桥,主桥桥墩立体感强,桥梁结构轻巧、简洁、大气。D桥型为扬帆造型,后倾的塔身与梁体通过拉索形成微妙的平衡,极具力学之美,造型简约而不简单,修长硬朗的塔身大有划破水面,剑指苍穹之势。两幅桥反对称布置的放射状索面,平面相互延伸,立面相互交叠,展现丰富多变的建筑形态。

交通部门为跨西枝江大桥设计了3个桥型方案。其中,A桥型为蛟龙出水,通过对惠州龙文化元素的抽象艺术表达,彰显惠州“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城市精神风貌。B桥型为非对称异形塔斜拉桥,与跨东江大桥A桥型相似。C桥型为人字型塔空间曲面索体系斜拉桥,与跨东江大桥B桥型相似。

两座大桥暂命名为万年大桥和龙马大桥

据介绍,跨东江大桥暂命名为“万年大桥”,跨西枝江大桥暂命名为“龙马大桥”。为进一步提高桥梁识别性,交通部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上述两座桥的桥名。

市民提出的桥名建议须符合以下要求:结合地域文化,体现惠州市“丰”字交通主框架战略意义,符合惠州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时代发展特色;桥名应体现社会性、群众性、通俗性;使用规范汉字,避免生僻字、谐(同)音字,不以人名、企业单位名和商标名作为桥梁名称;桥梁名称应便于记忆、找寻,区域方位特征明显;名称简练规范,言简意赅;桥梁名称需说明具体意义。

据介绍,为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机遇,我市结合自身优势、产业特色和组团式城市发展的特点,按照交通串组团、交通拓空间、交通带产业、交通建新城的发展思路,以国际眼光、湾区水平、惠州特色来确立未来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战略定位、规划目标、发展策略,打造“丰”字交通主框架和“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

11月中下旬,交通部门先后公示《惠州市“丰”字交通主框架总体布局规划(草案)》和《惠州市1号公路(南北轴线)详细规划(草案)》。根据规划,惠州市1号公路北起于广惠高速规划汤泉互通,规划主线为双向十二车道,近期终于大亚湾石化大道(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惠州段),远期延至稔平半岛,总里程约64.5公里。路线总体呈南北走向,由北向南途经博罗县罗阳,惠城区小金口、荔枝城工业区、水口、马安,惠阳区永湖、良井,惠东县白花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区霞涌,先后下穿赣深、京九、广汕、厦深铁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