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冬至大过年 萝卜飘香汤圆甜

惠州人过冬至有着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和习俗

惠州日报2019年12月23日

12月22日,又到冬至时。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在惠州,素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很多客家人把冬至看成非常重要的节日。那么,冬至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惠州人过冬至有哪些习俗呢?

冬至作为节日从汉代相沿至今

据资料记载,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客家地区有句话叫做“冬至大过年”,意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此时正值秋收冬藏,农事已毕,一年耕稼,丰硕喜人。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而且素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作为一年的起算点,以两次冬至之间的时日为一年。

汉代仍以冬至为首,并始以冬至为“冬节”。民间认为冬至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大吉日子,因而以节相庆。官府则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后汉书礼仪》载),还要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唐代还将冬至前一夜称为“冬至除夜”,简称“冬除”,也称“冬住”,可见节俗活动不止一天;到宋代,为了避免与新年除夕相混,才将冬至除夜废弃。

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视节如年的心理影响,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此后,冬至一直作为传统节日,颇受民间重视,成为民间四大重要节日之一,岭南客家人习惯称作“过冬”。

萝卜粄和汤圆是惠州人冬至时的标志性食物

民以食为天,重节必重食。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应节之食,既是一个节日的民俗内涵,也是一个节日的标记。

在惠州,用萝卜为主馅料制作的萝卜粄和用糯米粉搓成的汤圆,是人们冬至时的标志性食物,尤其是萝卜粄。

冬至吃萝卜粄是客家人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冬至来临时,很多人家都会用糯米粉和萝卜丝、虾米、猪油渣等做成圆形或半月形的萝卜粄,用蕉叶垫住放在锅里蒸。蒸熟后的萝卜粄皮薄馅多,可口极了。大家会趁热品尝,而且要分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吃,庆祝冬至佳节到来。

汤圆也是冬至时的应节食物之一。客家人旧时有一种说法是:“冬至挪圆,夏至捡田。”意思是说,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汤圆之后,对身体很有益,明年生产劳动的劲头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经济收入,用劳动所得的钱来买田地。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适合在冬天食用。

冬至一到,腊味飘香。很多惠州人习惯于冬至前后晒制腊肉。此期间北风大、阳光好,晒制的腊肉香味足、成色好、保存久。

除了吃食,很多人还会在冬至酿酒。客家人有“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的说法。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所以,冬至酿酒成为客家人习俗。酿酒用的新糯稻,去壳倒入竹篼里,洗去糯米中的尘物倒进饭甑,放到锅里蒸熟,随后用水冲冷,将碾成末的酒饼与糯米饭均匀地搅拌,最后放进酒坛,让其发酵。到冬至之日,才正式加进洁净清凉的山泉水,之后让其慢慢酝酿,时间愈久,酒质愈醇。

冬至祭祀也是传统习俗之一

作为节日,少不了祭祀。冬至祭祀,由来已久。古代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在惠州,冬至祭祀也是传统习俗之一。拜祭时间安排于上午,多在家宅举行,也有不少到祠堂或寺庙祭拜。祭品有“三牲”、萝卜粄、汤圆等。摆上祭品后,点烛焚香,斟茶敬酒,依例先拜天地神祇,后拜祖先。在惠东县平海镇,冬祭祭品甚至备足“五牲”,即熟鸡1只、半生熟猪肉1块、干鱼1条、莲藕1条(红萝卜、腐竹亦可)、蒜2条,“五牲”共放在一只大圆盘里,谓之“团团圆圆”,“五牲”前面另放清茶3杯,旁边又放1碟盛有金针、红枣、腐竹或面条的斋菜。置好“五牲”祭品,先祭拜天神,次祭拜灶君,再祭拜历代祖先。祭拜完毕后,接着烧“大宝”1对、“大课”1对。最后,把这“五牲”、斋菜、汤圆又担到平海城内外各大寺庙祭拜,谓之“团冬”。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周汉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