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20条”发布 中小学教师评比考核将减半
老师叫好:更能专心教研教学
继中小学生减负之后,教师也迎来了减负喜讯。《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发布,教育部提出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要减少50%以上,清理后保留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
文件明确,要减掉中小学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上去,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去。
老师们对“减负20条”的出台表示热烈欢迎。采访中,不少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减少评比考核事项 规范社会事务进校
“作为老师,都希望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教研、教学上,把课上好,把学生带好。如果被检查、评比、考核等事务分散了太多精力,那就可能没办法好好备课,也没办法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对教学效果肯定有影响。”采访中一位老师这样说。
记者看到,在《意见》提出的20条减负要求当中,首先要求各地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种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等事项名目过多过频,是中小学教师负担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要依法依规开展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坚决避免对学校和教师随意提出要求;省级党委和政府对现有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进行一次集中清理,清理事项50%以上,清理后保留的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改进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方式方法,避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这一规定让老师们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各种名目的评比检查会减少一半,让我们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教研教学。”上述老师说。
除了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之外,老师们头疼的还有各种社会事务进校园,“活动密集的时候,我感觉上课反而变成‘副业’了。”另一位小学老师说。
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也是此次“减负20条”的重点内容。教育部明确,文件所指社会事务,是面对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要合理安排专项任务,不得安排中小学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场所开展相关工作;合理安排城市创优评先任务,未经教育部门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擅自进校园指导教师开展相关工作;合理安排街道社区事务;科学安排有关教育宣传活动;坚决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等单位开展的如庆典、招商、拆迁等活动不属于此类社会事务的范畴,要坚决杜绝。
让教师回归本位 让教育回归本质
老师们反映较多的还有各种报表填写工作。《意见》明确,要规范精简各类报表填写,坚决杜绝多头填报、重复填报;提升数据采集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各类教育信息数据库,进一步规范基本信息的采集和管理;严格规范教育统计和调研工作,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调研活动须经教育部门同意并由教育部门部署开展。
“现在都在建设智慧化校园,希望能通过智慧化手段,减少人工填表的工作量。”我市一位老师建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为老师们减负。
《意见》还对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提出了要求。借用中小学教师参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任务的,需经审批备案,借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半年。
另外,“走形式”的培训也被叫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等工作中存在着形式主义问题,有些培训走形式、走过场,内容脱离教育教学,浪费教师大量时间精力。对于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的培训,要优化内容,改进形式,合理开展,避免硬性安排。对于非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教育部门要严格把关,合理取消,同类合并,不得拉教师拼凑充数,把无关培训摊派给教师。
“仔细阅读了文件,这次减负主要减的是跟教育教学无关的负担,比如精准扶贫、调研统计、文明创建、抽调借用,以及名目繁多的督导、考核、验收、达标、评估……这些工作时间长、资料多、过程繁琐,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采访中老师们认为,“减负20条”不仅有利于老师,也有利于学生,只有让教师回归本位,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热议
老师们的日常工作包括:班级工作计划、班会记录表、听课记录、导学案、工作总结、教学计划、教研工作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师德师风自查报告、教育法学习记录、继续教育学习、通识培训学习、后进生帮扶计划、考试总结反思、读书学习笔记、思想汇报、安全教育教案……老师们的教学任务已经很重了,希望“减负20条”能切实减少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让老师专心教学。
——网友“三尺讲台”
为“减负20条”点赞!古语有云:“术业有专攻”,如果教师不能专心于教育教学,而是没完没了地承担各种检查考核、报表填写等内容,苦的是老师,拖的是教育,害的是学生。
——网友“苦荞”
在实际教学中,非必要的教学任务也耗费了教师大量时间与精力。一周一小活动、一月一大活动,老师每周都在协调各种不同主题的活动,能有时间备好课、上好课吗?建议学校的活动要少而精,减少走过场、形式主义、非必要的教学活动。
——家长陈先生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林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