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浸润儒雅学子 “三礼四节”弘扬传统文化
惠州市第一小学

市第一小学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加强学校教育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成为市第一小学特色教育。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指向。作为百年老校,如何使传统基因与当代文化相融合,在创新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建于1901年的惠州市第一小学,在时代发展浪潮中,不断思考着这个问题。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市第一小学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课堂学习、活动体悟、践行传承层层推进,古诗文诵读、“三礼四节”、美德活动立体推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子心中扎根,涂亮一小学子的人生底色,共建文明儒雅的幸福校园。
【古诗文诵读】
打造特色节目 融合传统文化精髓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朗朗书声,拉开了市第一小学特色节目——《古国风韵》的帷幕。作为市第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缩影,《古国风韵》融合传统文化精髓,多次在校内外的大型活动中一展风采。
在今年10月10日举行的2019年粤港澳姊妹学校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惠州场)中,市第一小学还与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基全小学联合表演了这一节目。今年6月前夕,市第一小学举办“号角瞭亮追梦想 红旗飘飘颂中华”惠州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大队主题队会,荣获惠州市惠城区主题队会“优秀范例奖”,被团中央新闻联播播报,反响热烈。
沉淀着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市第一小学,结合自身优势,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之路。环境上,传统文化廊、感恩园、感恩书屋矗立校园,营造了彰显中华文明的人文景观和氛围;内涵上,古诗文诵读、三礼四节、美德活动立体推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孩子的内心。
这其中,古诗文诵读作为“重头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有教材、有课时、有师资、有活动的完整体系,成为市第一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排头兵”。
编教材强师资 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不学诗,无以言。在市第一小学校长林巧惠看来,古诗文诵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走廊、橱窗上的名言佳句、经典诗文,滋养着学生的心灵;红领巾广播站的诵读栏目,开拓着学生视野;每天早晨十分钟经典诵读、中午十分钟古诗文书法训练,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每学期全校诗文诵读比赛活动,在全校掀起经典诵读的热潮。
“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传统文化不仅走进学校,更要走进课堂。”林巧惠认为,要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全面、系统、可持续,课堂是最好的载体。
早在2004年9月,市第一小学就制定古诗文教学活动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古诗文风韵》,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将古诗课纳入课程。2010年5月,学校再版《古诗文风韵》诵读校本教材,学校教师还专门进行古诗文课题研究,形成了鲜明教学特色。
市第一小学还将诵读活动纳入每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及教学工作计划中,并专门制定具体可行的诵读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教师必须具备较丰厚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的指导策略。”一直以来,林巧惠都鼓励教师们外出培训学习,在资金支持上给予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每年都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诵读培训研讨活动,校内也定期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原著,夯实教师的古诗文底蕴,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以活动为载体 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在课堂上学习,在活动中体悟,在践行中传承。市第一小学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浸润经典,感悟经典。
在每年的校园读书节、科技艺术节活动中,学校都会设计一系列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古韵童声”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古诗配画”、“古诗文手抄报”、古诗文知识竞赛、古诗文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会唱的、会画的、会演的、会诵的、会写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最‘亮’的一面。”林巧惠说。
而每学期结合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以经典诵读、感恩主题活动和主题班队会活动等形式,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这些都早已是市第一小学的例行活动。“我们还把家庭也纳入进来,扩大诵读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实现家校共育。”林巧惠告诉记者,学校每学期都会印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并给每位学生发放《课外阅读记录本》,倡导亲子共读,并评选“书香家庭”。
多年来,市第一小学坚持开展经典诵读的推广和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区级课题《精品文言短文研究策略》和《激情激趣学古诗文》,均获得惠城区教育科研成果奖。学生也在各项诵读演讲比赛中频频获奖:唐雪丽、张裕均在惠州市、惠城区举行的诵读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宋知润在广东省“朝阳读书”活动“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三(1)班学生表演的《书香中华健儿郎》参加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演经典展经典录像比赛获一等奖……
在中华经典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师生的身上逐渐呈现,文明儒雅的校风正在形成。
【三礼四节】
“三礼”营造满满仪式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尤其是德育,它对生命的润泽、心灵的熏陶是一个点滴积淀、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市第一小学德育处主任严庆云介绍说,学校搭建了以“三礼四节”为主题的德育平台,力求创新特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开笔礼
每年的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学校以此为契机举行一年级新生“开笔礼”仪式,正衣冠、拜师礼、朗诵三字经、朱砂启智、开笔破蒙、击鼓明志、分发“智慧笔”、“聪明蛋”……一系列仪式感满满的步骤,给一年级新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励同学们珍惜读书机会、勤奋学习。
▲入队礼
到了10月,市第一小学少先队大队都要隆重集会,举行庄严而神圣的“入队礼”。学校提前进行少先队知识的宣传,激发同学们对入队的向往,引导他们制作申请卡,表达入队愿望。仪式当天,在《红领巾飘起来》的音乐中,老队员们郑重为新队员系上鲜艳的红领巾,象征红色旗织的代代相传。
▲毕业礼
“多年师生情,人人都惜别;满堂祝福语,赠与学子行。”每年7月,市第一小学都会举行“岁月如歌 感恩永存”毕业生欢送会。全体师生及家长代表、知名校友欢聚一堂,老师们的殷切寄语,校友们的现身说法,为同学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四节”搭建学习大舞台
如果说“三礼”给了同学们庄严的仪式感,那么,“四节”就如同一个个大舞台,让同学们在快乐中收获成长。每个一小学子都发掘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积累了沉甸甸的人生财富。
▲劳动节
每年的3月份,市第一小学结合“学雷锋”教育月,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做红领巾小主人”活动。同学们讲雷锋故事,背雷锋名言,读雷锋日记,论雷锋精神,谈学雷锋的行动和体会,在家干家务,到福利院慰问老人……同时,全体学生以“四好少年”为标准,展开“雏鹰争章”的激烈竞争。“遵规守纪”章、“劳动能手”章、“努力学习”章、“助人为乐”章、“环保小主人”章、“知恩感恩”章,每一枚印章都代表了一种美德,培养了同学们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
“劳动节”怎能错过亲子劳动竞赛?一二年级系红领巾、折叠衣服、整理书包、系鞋带、剥蒜头、剥葱头、掰花生,三四五年级插花、包书皮、蛋糕DIY、自制寿司、创意水果拼盘,精彩的竞赛激发了同学们对劳动的热爱,培养了主人翁精神。
▲科技艺术节
到了5月,市第一小学就会开展“科技艺术节”活动,十佳歌手比赛、十大器乐手大赛、学科竞赛、小发明小制作等十多个项目火热开展,评出优秀“小创客”、“小百灵”,同学们享受到探索科学的乐趣,体验到艺术文化魅力。学校合唱队参加惠州市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获二等奖,多个学生作品在惠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中的作品获二等奖。
▲读书节
11月则是“读书节”的主场,亲子阅读、故事会、手抄报评比、征文比赛等活动次第开展。瞧,一二年级学生走上讲台绘声绘色地讲起书中故事;三四五年级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六年级的同学开展了抑扬顿挫的演讲。同学们与经典读书为友,用心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读书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在实践中收获了快乐。
▲体育节
每年12月的“体育节”,让校园充满活力,滚球接力、20米往返接力赛、跳远、跳高、推实心球、400米决赛、足球……丰富多彩的竞赛让同学们尽享运动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众多荣誉。
2015年市第一小学成立足球队,2016年12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校,2017年6月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学校田径队员参加惠城区田径比赛获第四名;惠城区乒乓球赛上,罗涵同学获得单打冠军、学校乒乓球队获团体第一名;校篮球队员夺得惠州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冠军。
【实践传承】
寻访革命英雄 传承红色基因
要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实现全方位的“融入”和“贯穿”,就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学校中,要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真正的成长。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今年3月,市第一小学开展了“寻访革命英雄 讲述感人故事”活动,少先队员们探访了王志勇、陈锦荣、李爱民、张春华、吴平汉等5位革命英雄,并通过演讲向全校师生推介他们的故事,在全校掀起崇尚英雄、赞美英雄、学习英雄的热潮。
“王伯伯的功勋章多得这个大册子快摆不下,每一个勋章都代表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陈爷爷珍藏的旧照片,一张张都是那么可贵且无价。吴爷爷说起当年的战友几度哽咽。张伯伯谈到当年保家为国的经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李伯伯在战场上奋不顾身,为掩护战友撤退,自已却被地雷炸伤,从此双目失明。”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六(1)班学生周宣辰激动地说:“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要向革命英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知识,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把它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林巧惠告诉记者,学校秉承“忠孝为本、经史为基、新学为主、各适其用”的校训,在传承与创新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学习,在活动中体悟,在实践中传承,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类似这样的实践还有很多。学校还成立了社区服务体系和假日服务小队,引导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中,通过实践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
开辟“百草园” 传承中医药文化
在市第一小学旭日楼南侧,有一个兼具惠州特色及岭南风格的中草药园“百草园”,面积虽然只有430平方米,却布局得当,虽小而精,为同学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新增加了一个基地。
走进百草园,只见其中设置了“植物学知识展示长廊”、“岭南特色植物”、“草本植物”等种植展示区,众多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立体化种植,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空气中充满草药清香,不时还传来几声鸟鸣。
市第一小学副校长王秀丽介绍,“百草园”于2019年11月修建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中草药,学习中草药的简单使用方法。这里种植保育(含引种)植物近70种,包括茶花、金银花、艾草、五指毛桃、荆芥、车前草等常见岭南特色植物,也包括牛大力、巴戟天、何首乌、石参、天冬、薄荷等药用植物。“我们计划下学期正式启用‘百草园’,作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同时进行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成立研究社团,依托‘百草园’开展中草药知识和中医文化学习研究。”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树立对中医知识的正确认识,对促进小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王秀丽告诉记者,“百草园”的建成,将为学生开阔视野、学习传统中医草药文化的相关课程及课外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一个重要基地,既能够提升学校的科普教育环境,也能够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添内涵。
【荣誉展示】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十二五语文教师专业化试点项目———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
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国际化项目———英语学科共建平台示范学校
广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推广学校
广东省绿色学校
广东省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
2017年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先进单位
惠州市文明校园
惠州市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学校
惠州市未成年人品德教育先进学校“旭日奖”
惠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惠州市“中华经典诵读示范学校”
惠城区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
惠城区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
惠城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校
……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林奶花 通讯员江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