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创,民间技艺仍能复兴
许多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散落各地、星星点点。由令狐磊主编、佟佳熹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聚焦两处光源,一是江浙皖赣,二是云贵岭南。全书寻访中国九大省市的近百位民艺匠人、现存的35种珍贵传统技艺,由《生活月刊》杂志原创团队采编完成。
宜兴紫砂壶、苏州缂丝、宣城宣纸、龙泉青瓷、杭州绸伞……这是江浙皖赣的风土与物事;剑川木雕、尼西黑陶、控拜银饰、绥德石雕、潮汕灯笼……这是云贵岭南的智慧与灵性。它们全部都是时间的艺术,经历过岁月的淘洗。凝视摄影者镜头下绽放的美,撰稿者朴实而不失情感的讲述,我们难免为之心悦且折服,难免为它们的命运担忧且求索。稍微了解民艺现状的人,都能体会复杂的心境滋味。民间技艺在诞生之初,并非为了艺术观赏,比如罗盘、湖笔、木活字印刷,主要是满足人们实际的用途。如今,它们都被称为艺术品,其中有些成为文化遗产,如此重视的同时,显露其日渐远离现实生活的事实。
“这个徒弟还能待多久呢?”景德镇青花瓷艺人于彩云感叹。徒弟们总是不断让她失望,年轻人来了,走了,能待久的少之又少。匠人们说起自己的行当,都是十分熟稔,一脸骄傲,这是他们一辈子的成就,随即涌来焦虑:将来,这手艺要传给谁呢?
民间文化艺术,确切地说,在从前就是手艺。手把手地教,手把手地学,从徒弟到出师,慢慢地熬,日复一日,至少花上十几年,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师傅。在如今快节奏、高效率运转的社会大环境里,在付出难得回报或远远超过回报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苛责年轻人没有耐性。只靠情怀支撑,任何工作都无法长远。
民间技艺衰落与逐渐消逝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许多旧器退出了我们的生活领域,幸存的大多也处境艰难,比如,西湖绸伞无法获得批量生产,也没有门市,原因很简单:没钱、没工人,没市场。制作一把正宗的绸伞,光是丝绸、竹子的成本就要100多元,面对其他工艺粗糙但价格便宜的伞品,薄弱的竞争力导致西湖绸伞在市场规律面前举步维艰。
效益磨灭坚守,机器打败手工。难道,民艺注定日薄西山吗?有何理由求取人们为手工艺品的“高贵”而买单呢?现代科技不一定就是传统工艺的对手,两者结合可以产生正效应。借助“非遗”和“传承人”这两块金字招牌,汪祖盼帮舅舅开了网站,通过QQ与电话卖罗盘。韦桃花依赖着儿子给她设计和发展店铺,马尾绣让这个普通的水族家庭拥有财富。贵州山区的控拜村民注册了“控拜商标”,成立了银匠协会,共奔小康。匠人龙太阳说得好:有市场有钱赚,谁都愿意学,只靠几个“传承人”和“大师”是起不到什么实质作用的。
全书共五卷。前面四卷重在记录与讲述,卷五名为“为民艺带来薪火的人”,是延伸的探讨:其中讲述的“汉声”努力推进民艺的文化创意产业,“无用”从民艺公益组织转化为社会企业,左靖的“碧山计划”,南朗、邱世杰等人的艺术履践、蔡仕伟、陆斌等人的访谈摄制……新颖的设计与新潮的理念,让古老的民艺焕发青春。手艺所体现的稀有的价值与品位,构成了现代人对工业文明的自觉警醒,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探讨民艺复兴,除了呼唤传承意识与保护机制之外,更要开拓新生之路。政府层面的引导和扶持是很重要的,要提升匠人的文化水平,也要吸引年轻人就业。要让“用之美”的意识重新回归大众,让手艺作为审美的要素融入日常的器具,回到生活里来。 (赵青新)
请稿件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