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文明这样和谐共生
《古代中国的文明观》讲述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演变
如何看待古代中国的文明历史,既需要宏阔的视野,也需要缜密的大局思维。因为,分析和解读它的精神内核,光有一份历史的庄重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哲学思考。日本汉学家浅野裕一的《古代中国的文明观》称得上是一本别致的论著。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先贤,曾围绕着人类如何应对文明发展这一哲学命题,纷纷建构起各自的理论体系,产生了众多精彩绝伦的思想学说,并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的一笔。
浅野裕一以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论著述为源和流,从自然与文明的关系入手,层层递进,逐步揭示出宏阔的古代中国文明史观。在他看来,上古时期,智慧的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了钻木取火、伐木造屋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后来随着语言的产生,人们又逐渐发明了文字,进而又学会了用树和石建造城市。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建造,文明开始逐步兴起,国家经济也一天天繁荣起来。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空前发展,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那个文明初兴的时代,人们无节制的乱砍乱伐,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这无疑加速了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曾经被称为中华民族“文明摇篮”的黄河,也因为周围植被的相继减少导致水患丛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明与自然,应当如何协调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墨子、老子等在不断向外界阐发自己理论学说的同时,也在热切思考这一宏大的命题。在他们看来,协调好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问题。
书中,作者逐一分析了儒、墨、道等诸子百家对自然与文明的解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华美事物,他们对自然与文明的理解比较乐观,认为老天自有安排,因此,人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心悦诚服地接受身份等级制度,以维护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总之,他们全面肯定这种文明发展。而墨家则显出少有的清醒和理智,认为自然资源总量有限,人们不能做那些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蠢事。他们极力推行节俭,并批判浪费行为,力主约束统治阶级的挥霍行为。至于道家,对自然与文明发展的看法则多少显得有些悲观。
全书进而归结说,在这场关涉自然与文明、环保与发展的宏大辨识中,儒家的礼、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摇曳多姿的文明观。本书作者据此认为,中国古代的文明观对世界明史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上来看,本书较为系统地诠释了中国古代的文明观,为书写华夏文明的绚丽图景,增添了博大悠远的注脚。作者始终聚焦自然与文明这一永恒的主题,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反思当下的文明发展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为构建人类命运体提供了有益借鉴。(刘昌宇)
- 下一篇:讲好中国故事 彰显理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