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的乡愁

□胡琼

惠州日报2021年12月05日

傍晚时分,我们漫步埔仔村。乡道穿梭在民房之间,一口口古井藏于村子中,一条小溪穿过村子,溪水清洌,静静流淌。不远处,大片的稻田黄灿灿、菜地绿油油,远处是莽莽青山,颇有水墨山水的味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想这就是埔仔人的乡愁吧。

埔仔村隶属于惠东县吉隆镇,村子的后面有大片埔田,埔田的尽头是一座叫望水邻的山,村子被远山和埔地包围,因此当地人就自称为埔仔村。农历九月中旬的埔仔村宁静温和,满村稻香。一眼望去,大片埔田金灿灿的,十分明媚。稻秆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像即将临产的孕妇,幸福中带着娇羞。饱满的稻谷向世人宣告,收获的时刻就要到了。又是一个丰收的秋,村民笑容中满溢着喜悦。

埔仔村的民俗很多。元宵舞草龙是埔仔很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一条草龙长28米、重100多斤,从编织、捆扎,到装裱、装灯,历时需2个月。蔡冬维是目前唯一会制作草龙的艺人。2017年4月,他被评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宵节的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元宵节上午,制作好的草龙龙头、龙身和龙尾合体,到村后山的大榕树下“请龙”。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代表村里为新年祈愿,然后两条龙同时亮起龙身的灯,同时将点燃的香火插到草龙身上,两条龙便活灵活现地向村子里舞去,草龙穿行在祠堂、庙宇和各家各户,给每家每户送去新年福气。

埔仔人懂得感恩,重乡情。在他们看来,同在一个村里长大就是姐妹,村里会不定期举办姐妹会。这天,从村子走出去的女子,无论身在哪里,都想尽办法回到家乡,共叙乡情姐妹情。她们宣言:无论走到哪,我们都不会忘记埔仔村是我们的诞生地,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成年生活都是在这里度过。当天,几百个姐妹精心打扮,身着旗袍,欢聚一堂。炒一桌家乡菜,用家乡话共叙旧情,谈人生,聊家常,重点都是要孝敬父母,友爱姐妹,感恩埔仔哺育培养了她们。经此一聚,埔仔姐妹的心团结得更紧密了。新历5月4日,埔仔村的青年男子也有一场聚会,称为埔仔五四青年会。青年男子是村子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家乡的重任,他们是新生力量,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同一个村子成长的青年本就是兄弟,每年一聚,兄弟情义高于山,深于海,烈如酒,长如江,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要忘了彼此是同根的兄弟。

好友阿花是个温柔,善良的埔仔姑娘,她的未婚夫在香港,他们即将结婚。她此时既期待未来,又念念不舍家乡这片土地,她爱着埔仔,念着埔仔,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青山绿水,秋天里金黄的灿烂,温柔的粉黛乱子草……她的至亲,还有乡里的兄弟姐妹,每每想起这些,她的眼眶就转着泪水。今年农历十月十五收到她的邀请,说当天是村里的大日子,邀我一起去吃平安餐。原来,农历十月十五,埔仔人称为十月半,十月半之前,勤劳的埔仔人经历了收获季节的繁忙劳作,到了十月半,农忙季节告一段落,谷子收进了谷仓,埔仔人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放鞭炮,拜神,请戏班唱戏,开演唱会,宴请亲朋好友,表示庆贺,分享喜悦。埔仔人热情好客,真诚友善,阿花家的饭菜极为讲究,更为打动我的是埔仔人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于疫情,村里没有请戏班,也没开演唱会,当晚,家里的老人便唱起了陆丰白字戏和黄梅戏,年轻人更是敞开歌喉亮出嗓子,家家传出悠扬的乐曲,村里成了一片欢乐海洋。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村口的一副对联:国泰民安鼓乐喧天,人兴财旺琴笙歌舞。

傍晚,我们漫步埔仔。乡道穿梭在民房之间,一口口古井藏于村子中,一条小溪穿过村子,溪水清洌,静静流淌。屋檐下不时冒出几只认真觅食的小鸡,村子里的狗见惯了路人,淡定从容。还有村民在做饭,房顶升起缕缕炊烟。不远处,大片的稻田黄灿灿,菜地绿油油,远处是莽莽青山,颇有水墨山水的味道。“我真是舍不得”。阿花悠悠地说。我转头看到了她眼里的深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想这就是埔仔人的乡愁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