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看物候轮换 赏四季景致
编者按:今年冬至即将到来,二十四节气又将在岁序变迁中走过一轮。“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的完整知识体系,可以从中看到古代发达的农耕文明、悠久的重农传统,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这也许是二十四节气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让我们从这一组诗文中再次体悟二十四节气和具有惠州特色的节气风俗。
二十四节气在惠州人的生活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三月花开湖草青,踏青都上六如亭。”“昨日清明今日雨,画船开尽不曾停。”这是惠州西湖古老的棹歌(船歌)之一。后人由此知道,古人在走过木棉花开的早春,对清明的诠释是“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谓之“清明”。北方河流解冻,惠州温暖晴和。古城惠州正如民谣所唱的“空气含着宋韵,泥土埋着历史,河流藏着故事,树枝挂着传说”,一切成文而化之,成民俗,成市风。惠州古称循州,又称鹅城,鹅城邂逅清明,多姿多彩。一方面恪守传统,祭扫逝者,缅怀追思;另方面除旧布新:种瓜种豆,植树造绿,美化家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出门踏青、采艾、吃艾角、坐画舫游西湖。一句话,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春天。
光阴飞逝,转眼又到蝉鸣荔熟时,跟着端午脚步,夏至紧随而至。故民间又称端午为“夏节”、“中天节”,喻一年十二个月比作一日的话,此时太阳走到中天,炎热非常。拥簇着夏至的“姐妹”是小暑和大暑,此时的惠州,暑热令人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只听得老街小巷孩子们在唱:“小暑大暑,有米懒煮……”自然,“有米懒煮”是自嘲,依水而居的惠州人,得天地厚爱,总能在炎热的夏季活出水城人特有的潇洒和滋润。惠州古老民谣不知唱了多少年:“六月六,晒衣服;蒸水粄,驳蜡烛。”“驳蜡烛”是儿童游戏,次之,晒衣服倒是重头戏。惠州春天空气湿度大,夏季正是晾晒衣物的好时机。此时,百姓的老屋一连数日,天井挂满衣被,成市情一景。至于“水粄”,哪个惠州人不知晓呢?那是应季利口的小吃。将水粄切成方块或菱形,吃时可层层剥开,滑滑溜溜,弹牙爽口,可谓夏日消食小吃。懂得养生的惠州人,装扮夏季生活色彩斑斓——行走街头巷尾挑担的小贩,晃晃悠悠扯着嗓子喊:“枸杞头罗汉果,清凉祛湿火!”人们买碗甜丝丝的枸杞头罗汉果茶喝了,顿时热气退下,浑身舒爽。芝麻糊,豆腐花,各式糖水、凉茶,这些走过悠悠岁月的贫民食品,仍是这座城孩子、大人和老人夏至心仪的小吃。乾隆《归善县志·风俗》有记:“夏至狗,冇碇走”。意思说旧时的乡村有夏至吃狗肉的习俗,以至吓得狗都没地方逃避。狗肉温热,在炎热的夏至时节,也许是以热攻热,以毒攻毒吧。不过,水城人更多的快乐是大量应节的水果上市了:荔枝、黄皮、芒果、西瓜……坊间顺口溜:“六月六,黄皮芒果熟……”唱至今时今日余音仍绕。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沿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伴随着二十四节气,同时衍生的民间文化纷繁多样,如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工艺品、书画、民俗等。惠州是古城,每一个节气都能侧面切入惠州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有人说,二十四节气是代表一种抽象的季节体验,人们能够感受但难以名状,尤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许多人认知很淡薄了。所幸,在传统风俗保持较浓烈的惠州,人们仍有这种“感知”。惠州人至今仍在七月初七下半夜到东江挑七夕水。所幸,华夏广袤的土地,星罗棋布的乡村,二十四节气仍然为农民所严格遵守。
令人欣慰的是,惠州小学里又教孩子们唱起《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的歌谣,提醒人们尊重自然,亲近自然。
- 下一篇:闲庭漫步看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