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龙门农民画
□曾墨林
龙门农民画丰富的内容、浓郁的乡土味道、斑斓的色彩、夸张的艺术构图,让人喜欢。作为龙门农民画创始人的几位画家我都熟悉,其中一位画家还是我同一圩镇的小同乡。因此对龙门农民画的创作,我比较关注和喜爱。
龙门农民画的兴起迄今半个世纪了。如果再深入考证,它的历史也许更长久一些。现在龙门农民画已发展成我国三大农民画之一,龙门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农民画乡。2004年8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视察龙门并参观龙门农民画创作基地时题词:“农民画乡,文化田原”。
我爱龙门农民画,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龙门是我的家乡,龙门农民画的发展,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家乡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作为龙门子弟,焉能不喜?第二,龙门农民画丰富的内容、浓郁的乡土味道、斑斓的色彩、夸张的艺术构图,真的讨喜。第三,作为龙门农民画的创始人吴炳德、谭池发、吴运平等人我都熟悉,其中吴运平还是我同一圩镇的小同乡。因此对龙门农民画的创作,我比较关注和喜爱。
上世纪七十年代,龙门县的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却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当时县文化部门把分散在全县各地农村乡镇喜欢文艺、美术、绘画的青年和下乡知青分期分批组织起来培训,提高技能,进行文艺创作、文艺汇演、绘制宣传画。我那时在公社办公室工作,公社文化站长梁丙超是我的发小,他经常邀请我一同下乡探访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组织他们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培训班。吴运平自小喜欢绘画,参加了美术培训班,拜县文化馆吴炳德为师。吴炳德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来到龙门县工作。我自小喜欢文学,平时除给省、市级媒体投稿外,也常给龙门通讯、龙门文艺等刊物写稿,我参加了文学创作培训,自然与县文化馆的老师们相识、相熟。通过学习培训,极大提高了这群青年的专业水平。吴运平首先给公社大会场绘制了一幅高2米多、宽1米多的大型毛泽东主席半身挂像。与此同时,在公社文化站的组织安排下,吴运平领头带着几位青年在圩镇热闹街道的墙壁上绘制大型宣传画,大的约有5米×2米,小的约2米×3米,共绘制了6幅,内容都是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生活图景,画稿都是这些青年创作,有的还在当时相关的美术杂志刊登。绘制期间,县文化馆的吴炳德等老师不时下来现场指导,保证了绘画的质量和进度。绘画完成后,在当地引起极大轰动,一时传为美谈。
时至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方兴未艾。在龙门县文化局的策划安排下,定于当年5月间,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龙门农民画展”。当时龙门县归属广州市管辖。这是龙门农民画第一次走出龙门,到省会城市办展,这是龙门县文化事业的一大盛事、喜事。因此县里非常重视,除了县文化局领导亲自抓外,县文化馆抽调了谭池发、吴运平等人具体负责筹备、布展工作。谭池发是本土的县文化馆美术辅导老师,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为人老实忠厚,工作踏实肯干,待人和蔼可亲,大家都喜欢称他“池叔”。就在布展紧张时刻,恰逢广州市文化工作暨表彰大会召开,这是“文革”后,广州市第一次召开全市文化工作及表彰会议。梁丙超作为市先进文化站的负责人,我作为市优秀文化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盛会。此次会议代表住在广州流花宾馆,会场设在一路之隔的友谊剧院。在会议休息时间,我和梁丙超乘坐公交车自北向南跨过大半个广州城来到文化公园观看龙门农民画展。展厅面积有六七百平方米,近200幅画作错落有致地布满了展厅,谭池发、吴运平作为展厅工作人员,跑进跑出,迎新送旧,或忙于讲解介绍画作,或忙于招呼观众题词。
我记得展厅最大的一幅画,为吴炳德所画,有六尺宣纸大,画面上是一簇簇鲜红的荔枝和挂满了笑容的果农,此画气魄宏大,韵味深远,挂在进门的首要位置,让人观后深受感动,久久难忘。其它的画作,除了谭池发、吴运平等人创作外,不少是农村青年、学生的业余创作,表现了广大农村、城镇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展品的表现手法大都写实,夸张变形的构图这时还较少出现。由此可见龙门农民画是植根于广袤肥沃的农村社会土壤,脱胎于祖国优秀的绘画传统,是对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
世事难料,1980年后吴运平考上广州艺术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自此逐渐脱离了龙门农民画的创作队伍。在此期间,吴炳德也调回广州工作,与龙门农民画的创作也渐行渐远。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对龙门农民画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是不能忘记的,如果撰写龙门农民画史,应该浓墨重彩地写下他们应有的章节。
此后,谭池发仍然跋涉在龙门农民画创作的道路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他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他培养和提携的许多青年人已成为今天龙门农民画创作的骨干力量。
- 下一篇:天鹅城 天鹅湖(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