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座“纸上的故宫”

惠州日报2021年12月28日

几年前,我去过北京,到过故宫,行色匆匆,所得有限,约略看了几个大殿,余留一些文物的模糊印象。近期阅览《故宫国宝100件》,不由心生喜悦,这场纸上巡游,实在补足了我的遗憾。这部图册由拥有60年故宫工作经验的文物专家朱家溍,领衔专家团队,从故宫珍藏的90多万件文物中精选出100件,以328幅罕见图像配合扼要的文字简介而成。

朱家溍于1914年出生,2003年去世,从1943年起,他的工作就与故宫相连。期间因为历史的缘故,虽然三番两次与故宫分离,但朱家溍与故宫的情缘从未断裂。1978年,朱家溍重返故宫工作。1983年,主编大型图录《国宝》,成为中国政府官员赠送外国元首的珍贵礼物。如今这册《故宫国宝100件》,就是在经典的《国宝》的基础上的重新编排。

朱家溍撰写了该书导言,清晰利落地梳理了故宫、故宫博物院的简史,以及馆内所藏主要文物的渊源和背景。朱家溍说,该书内容分属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术、织绣五大类,每类每件各有解说,所选文物总数虽只百件,但自商、周以迄明、清,显示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和成就。

翻开图册正文,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青铜器的历史由来。谈论我们祖先对铜的发现,说说20世纪70年代的遗址考古成就,阐明“礼”的意义和仪式的重要性,接着介绍青铜器造型风格的变化、花纹装饰的图案,还有铜器上铭文的记载历史功用,最后紧扣文物的例子加以解读。大分类的说明之后,跟着是十件青铜器文物的详解。

其他四个类别,也按照这个布局来撰写,整部作品统一、大气,严谨有序。最后附有方便查询的名词索引,还有后记和编辑说明。这样的解说方式,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由总到分,层层深入,抓住了总的要点,突出了局部的特点,很容易让人接受。

图像的拍摄和编排也用心到位。据说,作者们多次带着彩样到故宫仓库里细细比对,精准还原文物的色彩和细节。在银盐胶片的时代,这批图像的质量让人惊讶,如今的高清印刷品质让其更上层楼,这是我们时下读者的幸运。既有文物整体形象的呈现,又运用抠图和局部放大的技巧,让细节呈现在我们面前。

各类别文物保存的数量有差别,并非每类平均分配,以书画类为最多。而不管哪一种,都能代表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风采。斑斓辉煌,炫目夺人,壮哉,美哉!

(赵青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