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笔与文采

——读陈雪纪实作品《穿越封锁线》

惠州日报2022年01月03日

广东作家陈雪寄来了他的新作《穿越封锁线》。通读之后,我惊叹的不是史实的钩稽,而是陈雪先生作为一个文学作家,其史笔的练达与文词的讲究。

遣词造句练达讲究、状物写人清晰有致

一提起史笔,通常想到的是,司马迁的酣畅,欧阳修的简古,一言以蔽之,文字特色是也。不能说不对,但难说全对。我的理解,当是叙事清晰有致。单纯地说,其体现有二,一是状物,一是写人。综合的体现,则是融入了史识的叙事。真正要见识陈雪的文笔,我倒愿意先从遣词造句说起。一开篇,在说到珍珠港事件前中国抗战的格局时,有这样一句话:“当时,支援中国抗战的外援物资主要依靠两条通道:一是新开通的滇缅公路;二就是香港的深水良港。”

普通读者读到这里,断不会留意这样的句子,有何奇妙之处?一个是新开通的滇缅公路,一个是即将写到的香港,实情如此,怎样表达,却大有讲究,你就是这样写了,谁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妥。但是,前面的滇缅公路是个四字词,不可更改,后面的要成对偶,只有在港口上着力,几乎没有想,就成了深水良港。公路不用说,是在长上,港口要好,自然是在深上。史笔并不等于说没有文采,文采不是专指华丽的词句,而是文字上的一种讲究。

再说状物与写人。第二章写到大营救,选择好了路线,还要建立相应的交通站。在一条主要通道上,选中茶园村一处叫榴兆楼的地方,书中说:“茶园村的榴兆楼和嗣前新居,是两座清代的客家大围屋,尤其是榴兆楼更是规模雄伟,它占地2300平方米,四边角楼高高耸立,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座森森古城堡。叶汉生认为,将交通站选择在榴兆楼最为保险,因为围屋四边建有三层高的碉楼,楼上可以瞭望到很远的地方,石灰夯土的墙体上开有孔洞,从孔洞可以观察射击来犯之敌。”

写人的例子太多了,且举一个。当时伪军人员混杂,纵然为敌寇效力,也有的人难说不是潜藏的好人。而这样的人,一旦为我所用,功效又自不同。游击队队长黄冠芳,看中了一个叫邱金仔的伪警察。且看他是如何将此人拉过来的。黄冠芳说干就干,当晚就摸清了邱金仔的详细住址,第二天熟门熟路地找到了邱金仔的家。听说黄冠芳是坪山老乡,邱金仔很客气,还给黄冠芳冲了一碗糖水。

黄冠芳喝着糖水,说了一些家乡的情况,突然问了一句:“你不是坪山人吧?”“谁说我不是坪山人!”邱金仔赶忙争辩。黄冠芳故意激他一句:“我们坪山乡里人说你给日本人做事,都不认你了。”听了黄冠芳的话,邱金仔有点尴尬地解释道:“没良心的事我邱某绝对不干,生活所逼没办法,只是想揾碗饭吃。”

临别时,黄冠芳向邱金仔坦陈道:“我是西贡那边过来的(指自己是游击队),以后要在你的地盘活动,如果你还认老乡的话,我这条性命就交给老兄,日本人有什么行动,请及时通知一声。”邱金仔点点头。

叙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状物有了,记人有了,接下来该说叙事了。这次大营救,是受了党中央的指令,具体由粤港的地方党组织实施的,这件事,不少文献上都有记载。营救的对象主要是进步的文化人士。在这上头,书中写得最多的两人,一个是邹韬奋先生,一个是茅盾先生。特意写到的,还有陈寅恪先生和著名女作家萧红女士,但萧红女士因为病重,玉殒香消,没能逃脱出来。

最能体现因史识的超卓,而拓宽了取材视野,也增加了本书厚重度的,是第六章所写的几件事。不能一一列举,且说一件事。原国民党广东省长陈济棠先生,为国民党接应的飞机撇下,而负责大营救的廖承志,觉得不能不管,便指示黄冠芳,一定要设法将陈济棠先生接应出来。后来自然办到了。

全面、系统、客观反映秘密大营救

陈雪不光文笔好,还占着一个优势,就是生活在惠州,对广东一带文物古迹熟烂于心。在写这些史事的过程中,随手会对人名地名做一些训诂性的阐释,让你在读的过程,不知不觉间,获得收益。

书中写到,游击队接应出的文化人,要有个安全的住所,一选便选在国民党一八七师师长所在的一家酒楼。顺手就对这家酒楼作了一番交待。“东湖酒家”这幢建于1935年的欧式建筑,坐落于繁华的东平大街之上,在一溜排的骑楼中间,显得特别醒目。这位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堂的屋主翟雨亭先生,曾有一个庞大的实业报国计划,他在创办建筑公司,参与惠樟公路修建的同时,还梦想建设一大批经典建筑,作为惠州西湖的配套景点,来点缀装扮这座古城。不光是惠州,就是对广东全境的山川风物,作者也是了如指掌,信笔写来,也都确凿可信。

看完全书,方始发现,书末作者的《后记》中,对写此书下的功夫,有简要的介绍。看罢方始明白,陈雪此书,不全是案头作业,同时辅以田野调查。为掌握更多的素材,专门去了一趟香港、澳门,在当年八路军驻港办事处、避风塘联络站、铜锣湾码头,九龙、西贡等地转了一圈,后又沿着当年的主要交通站一站站地走下去。再就是,陈雪不图什么文学上的声誉,竭尽全力,就是要写出“一部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实作品”。

(韩石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