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粒文字都像稻米般饱满晶莹

惠州日报2022年01月07日

老话说,人不可貌相。在走近周华诚之前,你断然不会料到,这样一个高大阳光、笑颜迎风的“艺术工作者”,会是“父亲的水稻田”的创始人,可以随时撸袖绾裤地插秧种稻,把乡人原本熟视无睹的一方田地侍弄得风生水起,名动江南;你也断然不会料到,这样的一方稻田,稻田栖泊的山野,山野静守的乡村……竟会成为他创作的素材、灵感的不竭之源,以至地理意义上的故乡,终因了他的乐于耕耘、善于思察及勤于书写,与精神的原乡、文学的梦乡合而为一。

作者从故乡呈给万千读者的“纪实报道”

老话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走进周华诚的文字,一路循着稻花香,“素履以住”,细嗅“草木滋味”,慢品“江南三书”……你定然会不再惊讶于这个曾经风一样旋出故乡的男子,缘何会在天堂般的杭州城,日日打卡西湖,复又“挥一挥衣衫,不带走一片云彩”,陀螺般旋回浙西常山,旋回少年时代的故乡,把一颗风尘仆仆的心,轻轻地、悠悠地、稳稳地放下,种种田,喝喝茶,翻翻书。

散文集《陪花再坐一会儿》是周华诚从故乡常山——这个生活的第一现场呈给万千读者的“纪实报道”。只是这“报道”在客观、真实、准确之中融入真诚、挚爱与深情,渗透着汗水、辛劳与智慧,且看“落花”“山色”“会饮”“上座”四辑作品,尽皆围绕自然草木、清流碧野、地方美食、民俗风情及文化艺术等方面,以诗意、典雅的语言来捕捉、定格寻常事物的闪光时刻,孜孜探寻故乡天地间无处不在、四时皆具的美,其间虽有无奈与困惑,虽有疲累与焦灼,但无论是静寂空灵的山野,还是红蜻蜓飞舞的稻田,尤其是内心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铺满、流溢着充足的温暖的熨帖的万丈阳光,都涌动、弥散缥缈的恬谧的清新的草木芬芳,还有什么“解不开的小疙瘩”呢?怕是在梦中也会笑醒吧。

散文写作向来是指向内心的。一花一叶,一缕风一丝雨,一只飞鸟一片白云,一抔故园土一捧家乡水……或惹人情思,或让人感怀,或使人念想,或令人振奋。

花落春仍在,希望永不灭

如果你对《山中月令》中的“火把坞”心生向往,想与种桃人老林干一杯他自酿的猕猴桃酒;如果你想亲睹《人生果实》中那棵胡柚林中的“祖宗树”的风采,在胡柚花开百里香雪中,见证退休教师老徐对土地与树木的那一份敬重与呵护;如果你想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喝彩歌谣”的无限魅力,感受那古老、祥和、恢宏又精彩的仪式……那么,去找周华诚好了,他会亲自煮酒烹茶,并派萤火虫来给你带路。

“打开这本书,整个世界都亮了。”周华诚是最好的导游,他低调、谦和、不张扬、不浮夸,就像那些成熟的饱满的稻谷。其文字恰如其人,质朴、内敛、不虚饰、不卖弄,无须“滤镜”,亦无须“美颜”,却自然生动,简劲畅达:“那样的山茶树,在山峰以上,森林当中,培育出圆润的茶籽,茶籽里蕴含着丰富多彩纯粹的山茶油。那一滴一滴的油流动一串串,落在衰老的光阴里,滋养着山里人家铺满皱裂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诗意盎然,又颇接地气,读来如食新米,唇齿留香?你再看:“柚花落的情况下,厚质的花朵铺叙一地,也使人心里生起一丝寂寥。柚花的香有一种悠远的能量,花朵虽落了,空气中犹有花的香。这就使人开心起來,花落春仍在——花就算落了,胡柚结果便也不会很久……一切都值得希望。”说得多好啊——花落春仍在,希望永不灭!每一粒文字都灼灼有光、饱满晶莹,能给予人前行的力量,这便是周华诚的文字最大的“魔力”所在吧。

(刘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