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坚持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2+1”现代产业集群

聚力实体经济加速迈向新型工业强市

惠州日报2022年01月10日

惠州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大亚湾石化区鸟瞰。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等一系列大项目全面建设,“2+1”现代产业集群动能强劲;“3+7”产业园区建设现场热火朝天,集聚效应日益凸显;323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建设新型工业强市”,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发出的强音,也是今年市两会关注的热点。惠州正朝着做大做强“2+1”现代产业集群,坚持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方向,加速向新型工业强市迈进。

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从稔平半岛到大亚湾区,两大科学装置、太平岭核电、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石化区建设现场火热,园区规模显现,汇聚起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力量。

从中海壳牌到埃克森美孚,依托国内外领先的石化巨头发挥的“链主”企业带动效应,恒力石化、正威新材料、宇新化工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投产,形成国企、民企、外企同台竞技态势,为惠州支柱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大亚湾区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获评国家首批“绿色园区”(全省唯一)、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据统计,2021年1~11月,我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493.28亿元(其中石油化工产业完成增加值295.46亿元、能源产业完成增加值107.05亿元、新材料产业完成增加值90.77亿元),同比增长12.5%。

依托产业强劲发展势头,惠州全力推进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三期、恒力PTA、宇新化工等重点项目进展,充分做长做精石化上中下游产业链,全力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统筹推进核电、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太平岭核电、海上风电、LNG电厂、抽水蓄能、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打造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

“发展新能源是新发展理念在能源领域的集中体现。”市政协委员、惠州市伟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焦红江十分关注在“双碳”目标下惠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和碳减排、碳中和路线图。

加速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

2021年12月10日,TCL半导体显示产业链百亿投资启动暨惠州华星高世代模组扩产项目动工仪式举行,项目建成后将为惠州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注入新动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2021年12月29日,光弘科技小米智能手机2000万台下线仪式举行,2022年在供应链完整的情况下,有望实现生产小米智能手机4000万台的目标;“预计2022年我们公司产值能突破100亿元。”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涛对新一年充满信心,对惠州经济发展前景持续看好……

岁末年初,惠州电子信息企业纷纷对新的一年投下“信心一票”。从“办实业、打基础”,到引进“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再到“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内外并举”,经过几十年的精耕细作,惠州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超高清视频显示、5G及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等主导产业。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拥有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涌现出TCL、德赛、华阳、亿纬锂能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龙头企业。手上拿的5G智能手机、家中的4K/8K超高清电视、车上搭载的AR-HUD增强现实式抬头显示器……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这些当下最新潮的电子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产地:惠州。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惠州积极抢抓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风口,鼓励企业集群式“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批绿色数据中心落地,加速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

“3+7”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沿着潮惠莞高速看去,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塔吊林立、蔚为壮观;在园区入口处,崭新的客商服务中心已经落成,再往里走,园区企业三华智控建成投产,早早打出招聘广告;登上榴岭公园俯瞰,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

中韩(惠州)产业园是我市“3+7”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11月,惠州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3个指标表现突出,增速均居珠三角第一位。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惠州聚焦“3+7”产业园区不动摇,将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产业和重点项目倾斜,推动项目动工建设跑出“加速度”,吸引埃克森美孚、恒力石化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布局。

2019年以来,惠州立足“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7”工业园区,即仲恺高新区、大亚湾开发区、中韩(惠州)产业园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7个县(区)各自打造1个千亿级工业园区,新划定7个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约203平方公里。

2020年5月,惠州出台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以打造“3+7”工业园区为抓手,把工业园区建设成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形成制造业创新集聚高地、绿色发展高地和营商服务高地,为惠州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从谋划到建设,惠州坚持资源跟着项目走,着重强化要素保障,推行全方位服务机制,保障项目建设提速。聚焦产业集群,加速优质项目入园发展。如今,惠州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日益凸显,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

1月5日,省工信厅正式公布2021年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惠州136家企业入选,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截至2021年底,惠州共有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省第5;323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3家企业获得工信部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资金支持。

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我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企业能力的体现。惠州坚持聚焦“3+7”产业园区不动摇,坚持集群集约发展不动摇,坚持延链补链强链不动摇,全力打造以大带小、以小育大的产业生态,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

2020年11月,我市出台推动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工作措施,作为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的主要举措。一年多来,在信息联通、产能对接、品牌共建、知识产权和销售渠道共享等产业协作方面,惠州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优势,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加速构建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以优助强的双创格局。

大企业勇当“链主”,积极主动向中小企业发布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对有效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链主”企业,我市在总部落户、土地、人才、产业扶持等政策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同时,为帮助更多本土中小企业融入“链主”企业供应链,我市举办海康威视、小米等多场行业龙头企业供应链合作对接会,支持帮助本地中小企业纳入“链主”企业供应链。越来越多惠州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搭上线”开展合作,获得更多订单,实现保链稳链目标。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谢宝树

分享到